《郑源来自传》 • 第二章(上)

郑源来自传

第二章 成长之路

1.我名字的缘由

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起伏跌宕乃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会希望有美好未来,但也无法抗拒残酷的现实。我怀念成长的经历,感恩被呵护的幸福,遥忆当年往事,既有厄运的日子,令人感慨颇多,亦有温馨时光,使人回味绵长。回想幼年时光,童趣颇多且创意十足,从美好的童年到奋发求学的少年,以及蓬勃创业的青年时代,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动,有纷呈精彩的励志经历,都一一呈现在脑海里。

我原名叫郑孝松,据母亲所说,我之所以改名为“源来”,还有一段缘由。

1946年3月,正值旱季的柬埔寨艳阳高照,茂密的热带雨林一片旺盛生机,甘再河一如既往地往前奔流,河畔坐落着明亮宽敞的校舍,微风中荡漾着朗朗的读书声;人们在田园里耕田劳作,在水边搭建木屋,开垦着榴莲园;孩子们在河畔欢呼奔跑,尽情地玩耍……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仅4岁的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我躺在家中发着低烧,四肢无力,脸色发白,滴水不进一言不发。我的病急坏了一家人,母亲请来本地赤脚医生看过,煎药熬汤了一阵,未见好转。祖父和父亲请来外地专业医生,医治了几天,还是毫无起色。眼看我一天天衰弱下去,全家人心急如焚,母亲偷偷抹着眼泪。可是远近的医生都已经看过了,汤药也服了不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又熬过数日,我陷入了半昏迷状态,双眼黯淡无光,气息微弱。祖父叹了一口气说:“亚公粟仓大大不想住,有得吃还要想去那里!”这示意家人可能要准备后事了,可是母亲和姑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从小受到母亲和姑妈的疼爱,见到我这样,她们真是痛不欲生。就在全家人着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时,有人提出了到三娘庙求神起乩的想法。

图片扫描自《郑源来自传》

古朴而原始的柬埔寨,四处座落着信仰的庙堂,随着我们的祖先迁徙和融入,不仅使这里的种植业得到了开拓,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也带来了中华大地的种种文化和信仰。在柬埔寨,潮剧的传唱演出四处可见,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更是时常看到,更有诸如妈祖庙、关帝庙、三娘庙、城隍庙等文化信仰被完整的带入。由于先辈们初到柬埔寨时,没有共同的组织,这些寺庙也成为他们精神寄托与感情交流的纽带。而起乩这种原始而神秘的宗教仪式,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有时甚至有治疗绝症的神奇,虽然它的实际效果还尚未得到科学的考证。

母亲和姑妈为了救我,已走投无路,她们来到三娘庙,虔诚地跪拜磕头,并打点一切,在供香缭绕中祈盼求治回春,在西山宫三圣母娘庙为我举行了古老而神秘的乩童起乩的仪式,以驱除病魔消泯。

大家众生念起了咒语:“太上差来一铁鞭,三十六员甚团圆。普度急符机童子,打尽妖精不进前。吾令傅来神符敕,驱邪杀鬼救万民。净鞭上、下鞭响,驱垒元帅赵宸群。天上第七星,地下第五轮,吾在本事法,吾在本事兵,日月同吾者。上鞭响,川鬼心,破鬼肚,塞鬼路,下鞭亮,坛前三十六员大将降临来。”随后,众人起身以特有的方式为我驱除病痛,三娘庙中的空气似乎凝固,缭绕的香火呛得人忍不住流泪。三圣母入乩后并开出药方给予饮符水,或许是受到了某种心理暗示,又或许母亲和姑妈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冥冥之中,如有神助。我渐渐苏醒了过来,脸上渐渐有了光彩,开口说道:“阿公,我要吃饭。我是祖父最疼爱的孙儿。”身旁的母亲和姑妈一时惊喜,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逐渐恢复了元气,但身体还十分虚弱,亟需一些营养品。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今天满街都有购买营养保健品的店铺,而我的情况,一般营养品也不能随便吃,有经验的人提出只有“燕窝”是最合适的。燕窝是一种珍稀的名贵补品,具有独特的滋补调理功效。在没有商业化培育的年代,那些天然燕窝大都存在于悬崖峭壁之间,不仅数量极其有限,采摘起来也更是十分危险。为了帮助我恢复健康,姑妈到处奔波寻觅,终在一间古老药材商铺寻获,姑妈非常高兴。姑妈一向对我疼爱有加,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亲自煲好燕窝汤给我吃。一天又一天,在姑妈和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我的面色逐渐红润起来,眉宇之间又见了笑容。为了感激姑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和疼爱,父母亲便让我认姑妈作为“义母”。

不管我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与姑妈母子般的情谊直到姑妈于红色高棉的劫难中病逝。在姑妈弥留之际,我做到不离不弃地服侍她,目睹她撒手人寰而去,我感到万分悲痛,并处理好她的后事。她老人家归仙时,我给她洗澡清洁,把她带去的寿衣、寿服给她穿上。每逢清明时节,我也一定要尽孝道之责,祀奉或扫墓敬拜她,做到当仁不让。

这场险些要我性命的病逐渐痊愈。回顾我的一生,命运多舛,几经生死而安然无恙,总有姑妈如母亲相帮,才安然度过劫难。姑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家族中凡有大小事情,都听她的建议和指示,有什么争执也是尊重她的劝解,晚辈们都特别爱戴她。

我病好之后,三山国母四圣女娘娘为我重取了个名字:“源来”,乃追根溯源不忘天恩之意。中国亦有著名诗句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至此我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身体强壮了,我和小伙伴们在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甘再果园中嬉戏,在田野间打闹,在河流中畅游,在山林间奔跑……在几十个同辈的兄弟姐妹中,我的个子虽然不大,却是个敢带头玩的孩子。有时我带着小伙伴们制造鱼枪去响水打鱼;有时候像大人一样和自己兄弟把小船荡到河流中间,撒下渔网放线钓排捕起鱼来。由于孩子力气不足,加上操作不规范,每次虽捕起很多鱼来,却只能抓获少数几条,但享受其间的乐趣,而不在乎得失。不过即使抓到少许的鱼,却也带回家烹调享用乃是新鲜的一顿美餐。

有时我带着小伙伴们自己制作的弹弓,到森林中打鸟玩耍,还抓回来八哥、狐狸和松鼠,养在家中每日喂食,玩得不亦乐乎。

大自然给我们创造了天然的玩耍环境,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神秘感,每日与这些小伙伴们玩耍在一起,我的童年无比的开心。如今回忆起来童年玩耍的兄弟朋友,有的逝去,有的在外国余生。

我绝处逢生,家人自是对我多了一份怜爱。除了义母郑平安对我的悉心照料,其他长辈们也从言行上不断教育和影响着我。慈爱的祖父一有机会,就会跟我讲述曾祖父郑箍飘扬过海从中国来到柬埔寨的故事,告诉我郑家的故乡是来自遥远的中国广东省惠来县月塘乡,而一些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潮州乡俗传说也是大人们言传身教的好题材。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问着和学着关于中国、关于遥远家乡的故事,对我的童年而言就像漂浮在空中的绚丽云彩不可触碰,又像甘再的河水淌过大地,滋润着我的心灵。这些都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我思想里传承中国的一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启蒙树英学校

我的幼时生活充满惊奇却又多姿多彩,但毕竟只是人生旅途中很短暂的一段,人总要长大,渐渐地我就到了上学的年龄。

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处世的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我人生求学的第一步经历,时至今日仍难以忘怀。七岁那一年(这时候是我重病时姑妈向佛祖许愿,在佛殿前落发还愿当和尚一天,这也是柬埔寨习俗之一),家人将我送到由祖辈一手参与创建的树英学校念书。当时树英学校由我的父亲郑贵雄任理事会长,学校风气清正,学习氛围很好。树英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无论继续求学或走上社会,都不落人后,颇有成就。

图片扫描自《郑源来自传》

热带气候的国家里一年四季都是“翠幄张天,柔茵籍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在阳光的烘焙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那些古色古香的红木结构楼阁,有独特风格的凉亭,可谓雄伟壮观;还有高耸入云的榴莲树,闪耀着钻石一样刺眼光芒的水泽,构筑成了六七十年前一个孩子成长之路,是那么丰富多彩的过程背景。

触景生情,今日再次忆起往事,我的身后是姑妈、还有母亲她们那和蔼的笑容与慈祥的面孔,俾我印象如此之深刻,浮现当时深受残酷折磨的阴影,两餐不能为继的饥寒交迫、受黑衣凌辱哀鸣的日子,这些都时常想起,可我是天之骄子,侥幸平安地度过这一切苦厄,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少年读书时期,学校也曾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彼时,树英学校的校长是蔡声荣,他来自中国,在文化界还算是一位难得的良师,学问广博精深,富有教学经验且有担当、有责任感,受到华社的好评。他大耳有轮,鼻直口方,平日里一脸严肃,经常身着白衬衫斜纹西装裤,让人一看就有师长的气度和威严,令我肃然起敬。蔡校长教学很认真负责,调皮的孩子一见到他如老鼠见到猫似的慌张,早晨上学遇到他必须要鞠躬点头问好,如果学习不够用心,就会被戒尺打手心。因此人人得以自律,不敢随便旷课。

蔡校长平时很守时,他生活作息也极其规律,以至于我们只要看到他夹着课本往教室里走,不用听上课铃,就知道读书的时间到了,因为每次上课铃声都是在他恰好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响起的。老师讲课时课堂秩序井然,台下鸦雀无声,老师朗读过后,整个教室内书声琅琅。

有一回,我在路上碰见蔡校长,正迟疑着是否要上去跟他打招呼,蔡校长微笑着叫出了我的名字,真是一种令人意外的惊喜。那些时候我才知道,他难以接近的威严之中自有一种细致入微的平易近人。

俗语讲:“本地人当官有容情,唐人当官忘了形。”有一天学校来了几个稀客,进到校长办公室好久都没有出来,我们几个小孩好奇地趴在窗口上看,只见那几个人气势汹汹地在盘问着什么。蔡校长面无表情地回答他的问题。事情发生后,董事会曾经从中进行调解,但沟通也没办法,法律上有规定,最后校长还是遗憾地离开了学校。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后来我们才知道些原因,蔡校长的居留证出问题,被唐人官(安宁部)名丁煌找麻烦,扣上了政治帽子,迫于压力中途离开学校了。

学校不可一日无主,蔡校长离校后,孩子们贪玩淘气的天性又开始云涌飙发起来,整日如脱缰的野马,追鸡撵狗,乱成一团。经校董事会决定,暂时聘请本地三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师来代教,他们分别是谢腾虬、张文辉、林国辉三位老师,学业结束董事会再决定另外聘请新的校长。

身为代课老师,三位老师工作很是尽职尽责。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孩子们心玩野了,课堂纪律比起蔡校长在的时候有些差强人意,但也并不会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机会,对孩子们的前途及文化教育有了妥善的安排,功课倒是一点儿也没有落差。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直到正式老师的到来,总算不负众望地给华社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暑假结束即将结束新学期开学前,董事会最终正式决定聘请谢潜龙为学校校长,谢腾虬,谢冰玉为教导主任。他们三父子任教后,学校秩序规范起来,一切有条不紊地按照程序开展教学工作,董事会对华社也总算有了个明确的交代。

师恩难忘。谢家父子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们都是有着深厚中文功底且有修养的人,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执教精神,令人尊敬。校长谢潜龙是位“书通二酉”的饱学之士,他学识渊博尤其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他以白话体(潮语)上课,教我们《子弟规》、《三字经》、《论语》等等。他朗读课文的时候,庄重威严中富有顿挫典雅的语调和激情,声情并茂常常令我陶醉其中,同学们也感觉很有意思。

关于一些深奥的古文言文,谢校长讲述的释义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知半解。那个时候,他就会郑重地说:“你们多读书,其中意思自然明白。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我们终究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人生走到最黑暗的一段路时,正是这些微言大义镀亮我风雨如晦的心境,也为我指明了方向。当今人心情浮躁,为人为学都喜欢追求一些浮光掠影式的绚丽,殊不知某些人生真理,我们的祖先早已经告诫过我们且要一直传承。人生一世仿佛草木一春,要当个正派的人,应该秉持诚信、正义凛然,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昔日我家庭老一辈教育子孙都很严格,也必须要知道亘古谚语和做人之道义,学习一些通常知书达理人伦的礼节及相关贤文。比如“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等等。

谢潜龙校长的两个儿子谢腾虬和谢冰玉,分别在学校里教高小和初小任教,他们用国语教学,不但要求学生会读,要能书写甚至背诵;不要求一味地读死书,学到了知识,还要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两位谢老师的金玉之言至今犹言在耳,不敢忘记。

令人兴高采烈的还是佳节假日,每逢这时谢潜龙校长就特别忙碌,奔前跑后指挥布置各个会场环节,更多的时候他亲自动手精心装扮会场,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校园里通常张灯结彩,面貌焕然一新。

树英学校的礼堂,上面悬挂了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其名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横批:天下为公。”礼堂两扇大门我还记得上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还有在礼堂中柱四支挂着礼、义、廉、耻四条红色木板字联。解义是:礼是端庄教育道德待人,义是正气仁爱宽厚忠贞,廉是清白无私决不沾锅,耻是羞愧玷辱有失体面;如崇礼、行义、廉洁、知耻。总的来说,这些箴言是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道德礼节,培养正义感、廉洁、刚正及不贪污;要知道耻辱、羞愧,以免声誉受损。

早晨上课前,师生要在操场排队唱“三民主义”国歌,读国父遗嘱,然后才进入教室上课。

树英学校非常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正常课程外,还开设了文言文和书法课,这里除了国语教学,还有别具特色的潮州话辅助教材。我虽然已经在海外生活数十年,以柬语和英语在柬埔寨进行贸易活动,但我文化观念很重,仍执着中文为根本,中文是我们华人的传统灵魂之精髓。

树英学校庆祝新教学楼落成典礼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满腹诗书的谢校长把中国的近代史浓缩成一篇绘声绘色的故事,鼓励每一位学生陆续登台演讲,不仅博得了到场嘉宾热烈好评,当然还有丰厚的奖励。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的盛景,宽阔的操场上人头攒动,旗帜猎猎随风飘扬;礼堂装扮得分外美丽,富丽堂皇;正前方摆设着瑰丽的花卉和题额,显得引人惹眼,正襟危坐的各级董事会成员以及学校各级领导,认真听着广播里校长致辞,久久在空中回荡!孩子们一个个口齿伶俐、声音清脆,郑重其事地闪亮登场,嘉宾们毫不保留的给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哗哗作响,博得台下嘉宾观众对节目的欣赏好评。而现在忆想起来,却又是那样转瞬即逝的美好,往事难以重现只能聊以陈叙。

在树英学校刻苦念书的情景至今难忘,那时甘再社的人们都懂得尊师重教的道理,老师教课也非常严肃认真,学生如不用功学习,就会被打手心。大家对老师都很畏惧,于是都很刻苦学习;静思下来,真的很感激那些用心教学的老师,有他们的认真负责,才换来树英学校几代学生的优秀成绩。

这样有魅力的师长,引领着同学们对自己中华文化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越是积累与学习,越是让同学们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注:《郑源来自传》一书由作者郑源来勋爵授权柬华日报独家连载刊登,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抄袭本书。

《郑源来自传》 • 第二章(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