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故事】菲90年羅馬建築 變國博館掀觀光潮

圖:博物館入口處的洛龍複製品,最多人拍照。(中新社圖片)

新開幕的菲律賓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開館不到十日,每天都有逾千人從菲律賓各地,慕名來到菲律賓國家公園黎刹公園東,烈日下排隊數十分鐘,只為走進這座有90年歷史、歷時20年花費4億披索改建的潔白羅馬式建築。

為何菲律賓首都叫「馬尼拉」?說法之一,是源於穿城而過的帕西河裡紅樹林中、一種開小白花的樹木的名字。

圖:「生命之樹」是這座古代建築改造的靈魂設計。(中新社圖片)

《菲律賓的植物》(Flora de Filipinas),將這種樹命名為伊克索拉·馬尼拉(Ixora Manila);這種樹的名字又取自一位名叫尼爾德·馬尼拉(NIlad Manilad)的混血兒,人們叫他馬尼拉,意思是「有這麼多樹木的地方」。

此書1845年出版,曼紐爾·布蘭科(Manuel Blanco)著。

菲律賓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便用講述身邊自然歷史故事的策展方式,迅速吸引菲律賓人。

入館人數 天天攀升

博物館所在地原是菲律賓旅遊部辦公大樓,由已故參議員埃德加多·安加拉依據菲《國家博物館法》提出建議,前總統拉莫斯于1998年批准改建,經歷數任總統執政期,終於在杜特爾特政府支持下完成。

館員JOHNPAUL T.PRALLO說,許多家長帶孩子來參觀,不少大學生來做研究,開館前三天參觀人數過3,000,每天入館人數都在攀升。

圖:博物館日前外景。(中新社圖片)

女學生18歲的勒寧說,作為菲律賓人,博物館是瞭解祖國的好地方。「我主要來看博物館建築的改建,聽說大廳很有特色」。

這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成為一場人與自然的歡樂派對,頗具菲律賓特色。

上帝視角 靈魂設計

六層樓高的大廳中央矗立的巨大「生命之樹」,是這座古代建築改造的靈魂設計。仰視「樹冠」,穿過幾何圖案鑲嵌玻璃的鋁框架穹頂,可見天空晶瑩璀璨;乘「樹干」電梯向上,有如沐浴陽光萬物生長的體驗;而由坡道婉轉而下,有如上帝視角看地球。

鎮館之寶洛龍(LOLONG),是在菲律賓可以養殖的最大的鹹水鰐魚。在博物館入口處,人們圍著洛龍複製品拍照。一副十多米長骨架標本,懸掛在二樓接待大廳的天花板上。

這篇文章 【馬尼拉故事】菲90年羅馬建築 變國博館掀觀光潮 最早出現於 流動新聞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