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源来自传》 • 第一章 (中)

郑源来自传

第一章 潮涌四方  

3.祖父郑金榜卖榴莲办华校

我的曾祖父抵达柬埔寨后,来到了土地肥沃山清水秀的贡布省,在此劳作生息,并娶了华人女子为妻(即我的曾祖母),生下我的祖父郑金榜姐弟二人。现在表亲戚遍布世界各地,在柬埔寨同样也是有很多亲人,大家彼此都有往来,互相依偎。

贡布省位于柬埔寨西南部,距离首都金边市150公里,甘再河流水淙淙,岸边榴莲园郁郁葱葱。贡不省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这里高耸着卜哥山,漫布着原始森林;这里雨量充沛,风光秀丽;这里资源、物产丰饶,属于鱼米水果之乡;这里有宽广的甘再河穿境而过,直入大海。当地有民谚赞曰:“山明水秀甘再乡,鸟语花香水果甜。”

我的祖父郑金榜成家后定居在贡布市甘再社,这里还有很多同样从潮州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人们渐渐聚居在这里,共同劳作、共同生活。随着潮州人不断的迁入,逐渐地,这座远离故土的贡布省小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小潮州”。这里的一切都体现出潮汕人的聪明智慧,这里通行着潮州话,人们遵循着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潮汕风俗文化传统,一个以潮州移民聚集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形成。

勤奋、聪明、善良加上百折不挠的恒心,是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华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必要素质。祖父带领着家庭成员,在甘再社辛勤地劳作,他们开垦土地,用潮州人特有的农业耕种天赋种植起榴莲、红毛丹还有胡椒等水果和农作物。随着种植产量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榴莲园、胡椒园等专属园区,他们已经能够对园区进行专业化的种植、管理和出售。贡布省的榴莲等水果能够在柬埔寨乃至东南亚扬名,我们勤劳聪明的祖辈们可谓功不可没。

经济作物有了产量,自然引起市场的关注,祖父的经商天赋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以农产品为载体在商业上初露锋芒。他开始建立批发销售的渠道,大量收购榴莲、胡椒等产品,渐渐累积起资本。至此,郑家在甘再社的生活渐入佳境,虽达不到大富大贵,但自给自足,衣食无忧。

我的祖父作为当地华人侨领,时常为乡亲邻里解危济困,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祖父对祖籍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持着永远不变的乡音教导着我们。因为我的祖籍是中国广东省惠来县月塘乡,族谱辈序:伯、仲、慈、和、敦、礼、义;兰、贵、腾、芳、立、纲、常。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有着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吸引着我们。祖父辈虽然远离家国,但谨记祖训,终生不忘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他时常以三字经教导儿孙:“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幼习业,壮致身。”

“能博爱众人者,是人生最贵之道德也。”祖父性格豪爽,为人磊落慷慨,方圆数十里众所周知。他的人生从大处落墨,自小处收笔,对子孙亦是舐犊情深,关怀得无微不至。祖荫佑护之下的家族日渐兴旺,我们时常回忆祖父慈眉善目的面容,仿佛他的笑声还回荡在厅堂里;他对儿孙下代倾注了无限关爱和希翼,襟胸犹如大海一样,包容着后代,使之健康茁壮的成长。

祖父承袭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勤耕苦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把种植业发展起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农业资本家。祖父不仅自己热爱中华文化,在有生之年更是严格要求子孙学习中文。

柬埔寨与中国隔着千山万水,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交通与通讯都十分落后,许多人来到柬埔寨后,终生都未能再有机会回到祖国。在那个年代,两地之间奔波劳苦,路途凶险来回一趟实属不易。这样的条件,使得我的祖辈们成了“海外的孤儿”。他们这些背井离乡的第一、二代移民,虽身在海外,心中却是充满了对家乡故土的无尽牵挂和思念,也正因在海外求生和不断发展的能力,思念和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超凡的生存智慧。

家乡远隔万里不能回,然而炎黄子孙的血脉和传统不能断,故土的文化和家乡的语言不能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兴办华文教育,尤其在甘再,这样一个七成都是华人的地方,更是迫切需要华文教育。于是,祖父和一些潮州人,开始着手讨论创办甘再早期的华文学校建设,可是当时兴办学校最辣手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最终耽搁了修建时间。

柬埔寨是信奉佛教的国度,四处可见散落在森林乡野之间庙宇,那庙堂正是教书授学的好地方,但属于本地柬文学校传统用地。甘再社祖辈们看到这种情景胸有成竹,为了不甘心给子弟们造成文盲、忘本的的墮落,及时奋不顾身又坚持既定的计划再度开始修建下去。最后开办学校的意向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大功告成。传授给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们对中华文化的信念和认知,代表着一种来自根源的力量,华文朗朗读书声终于回荡于郁郁丛林之中,虽声音幼稚,但充满活力与希望。

柬埔寨早期的华文教育,多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它的起点虽然薄弱,然而却为中华文化在柬埔寨的传承与发扬,对促进华人与柬埔寨人相互了解与交流、对两国深厚友谊的亲密接触,以及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来条件渐渐成熟,祖父为了造福当地,号召本社华侨乡亲在贡不省甘再县共同创办了“树英学校”,为当地华文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石、树立了榜样,培育出无数人才。树英学校是贡布甘再社第一所具有一定规模、教学比较规范的华文学校,这所学校后来也成为了我的第一所母校。当时本地人和马来人都有送孩子们来读书,现在甘再社会也有马来人办华文补习班,自己来担任老师。

树英学校的经费来源起初来自于村民的榴莲捐赠,譬如家中榴莲园大的捐赠十粒,中等园的捐赠五粒,小园捐赠两粒,将这些捐赠的榴莲售卖得来的钱款,才可以勉强用于学校一年的开支。同时也会向外募捐,学校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

祖父事业取得成功,生活得到安定后,自然而然地享受到快乐幸福。对华社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始终奉献是他最开心的愿望。柬埔寨的华人大多互相通婚,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华人;像我的祖父娶了我的祖母马月辉,也是华人女子,并生下了我的伯伯、叔叔以及父亲郑贵雄、姑妈郑平安。

祖父对晚辈很慈祥,在我的记忆里,幼年时很喜欢跟在祖父身后,他上山砍柴也好,或者为果园除草都带着我,晚上睡觉我还抱着他呢!后来上学了,跟随祖父外出干活的次数就渐渐少了一些。祖父忙的时候很忙,但是不管多忙,当他从果园回来时,手里总不会落空,他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带上园里的果子;时间一长,家里的小辈们只要知道祖父回来了,远远地就会跑过去迎接他,而他从未让我们失望过。

祖父凭借辛勤与智慧,创造了殷实的家业,在柬埔寨当地华界享受颇高的声望。他担任过贡布省甘再社树英学校校主,几乎将晚年所有的余热都发挥在此。祖父在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活跃在社会公益、慈善等方面,他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发挥着侨界领袖的风范作用!

现在提起祖父郑金榜的故事很多,其芳名被侨界传为佳话,吾辈深感荣耀!今昔深深地缅怀祖父,没有辜负他的教诲和期望,亦当谨遵祖训,秉承诚信之本,将家庭与事业再步辉煌!

4.乐善好施的父亲郑贵雄  

我的父亲成年后逐渐承接了祖父的种植和收购转销事业。父亲生性耿直,可谓是好善乐施,不落人后。古人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父亲郑贵雄品德昂然,知书达礼,成为祖父在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进一步拓展了家族事业。

事业上他比祖父更加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当时榴莲、红毛丹都是经济来源价值较高的水果,父亲已提前意识到榴莲的种植产出利润将会更高,于是将种植事业重点放在榴莲园上,努力开拓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此外,父亲还拓宽了水果等农产品及各类土特产收购的领域,甚至创造意想不到的经济收入。我的伯叔们因不喜欢乡下生活,都去了城市发展。

图片扫描自《郑源来自传》

父亲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行事颇具正义感。在做生意的时候,他总是以诚信换取更长远的合作机遇。有些社民家中比较困难,急需用钱,父亲便以提前支付货款的形式进行资助,等社民家中的榴莲成熟后,再以货抵偿借款,父亲毫不顾虑如此之长的借款周期,总是乐于伸出援手 (注:榴莲开花和结果期一般都是半年时间,从种植幼株到开花、结果大概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

因此,在平常的农产品收购经营中,由于民风淳朴,加之父亲为人守信、名声良好,许多农民都愿意找我父亲合作。争相让父亲收购其家中的榴莲、红毛丹等产品;价格、收购方式等均以口头约定为准,从不立约记账。一旦谈好价格和采摘日期,即便市场价格有所跌落,父亲一律按照之前口头约定的价格收购,从不爽约。

父亲为人处世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社民们逐渐把他当作一位可以评判是非的公道人,谁家有什么纠纷,都来找他帮忙协调,父亲更因此获得一个绰号“阿直”。意思是指他做事公平无私,童叟无欺,而能伸张公道。父亲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甚至他还被政府推举为乡长。

正如中华文化的血脉相承一样,我的家族尊崇华文教育,热情不减,所以一代一代在永续相传。祖父把树英学校的执棒交到了父亲手中,由父亲任学校理事会会长,父亲接手树英学校后,学校得到了更蓬勃的发展。社会贤达在父亲的感召下,积极支援学校建设,父亲用大量精力建设学校和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树英学校也因此吸引到了像谢潜龙、谢腾虬、蔡声荣等当时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校长、教师等职,学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到一百来个,最后扩展到数百名学生。在甘再社,华人孩子就读率达到百分之百,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树英学校读书;当时部分社员与学生对柬语都讲不好,而且只能讲潮州话,可称是“甘再小潮州”。

1960年,柬埔寨为改变落后的交通运输面貌,并且得到外资援助,政府修建了金边到磅逊港的铁路,全长264公里。父亲深知修建铁路对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柬埔寨政府的召号下,省长亲自驱车前来与他老人家讨论相关劳务事宜,鼓励地方华人参与劳动,一方面也是为提升柬埔寨华人的影响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时父亲任乡长,柬语发音不标准,外号称他为“唐人乡长”。于是他带头呼吁华人社团参加铁路建筑,并作出大力支助。为了表彰他的爱国情操,时任柬埔寨王国首相的诺罗敦·西哈努克为他颁发了“首相勋章”,贡布省长也为父亲前后授发过两次“爱国勋章”,当时鲜有华人获得如此嘉奖,这不仅是我们家族至高的荣誉,也是整个贡布甘再华人的共享荣耀。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团结大家,父亲在甘再社组织了“互助会”,被公选为会长,假若谁家有困难、失去经济来源,就会得到“互助会”的帮助,用以维持家中的生活,资助孩子念书等等。父亲正直和热心,加之极高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致力于组织“互助会”,团结华社推动会务工作运转非常顺利,很多有财力的殷商也都愿意过来支持会务活动。

父亲这种乐善好施,对朋友肝胆相照、有难必帮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至深,历事越多,涉世越深,我就越能体会这种人生态度的积极作用!

5.贤惠勤劳的母亲林玉香

我的母亲林玉香,祖籍广东省潮阳县东坑乡,与我父亲喜结连理,结婚后她一直都是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同时也是大家公认的贤妻良母。在榴莲园中她辛勤耕作,当父亲在收购转销各类土特产时,聪明伶俐的母亲总是帮忙付款结算,整理产品,打包分销等工序。而家中的生活更是由母亲一手打理,包括父亲的起居,我们的饮食、读书,她无一不用心照顾教导。

父母亲一共抚育了我们七个兄弟姊妹,这样庞大的家庭,每日都要面临生活来源的问题。祖父与父亲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的生活赢得了优越的保障,不过母亲仍旧保持着中国女性优良传统和勤俭持家的品德。我的父母亲恩爱有加、同心同德,在当时把郑家的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每次到了收购水果的季节,母亲总是忙着整理水果,以便将品相更好的水果卖个好价钱。有时一些水果批发商会淘汰一些个小、品相不好的榴莲或山竹,母亲总是舍不得吃,一个个收集好,拿回家中和我们分享。母亲这种勤俭持家的风范牢牢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到后来创业成功之时,我都觉得自己在人生中的成就和小时候母亲给我树立的典范密不可分。

我的母亲非常贤惠、勤劳,里里外外都能搭一把手,印象当中总是忙碌的身影,几乎没有停歇过。

在红色高棉的暴虐岁月里,也就是在父亲生命弥留之际,母亲再一次显示出其人格不同于普通女性的伟大。她面对黑衣人的鄙视与威胁,她没有退缩,一次次去饭堂为父亲取饭,在她的内心里,她对父亲是那么的依恋与不舍。父亲、母亲携手数十年感情深厚,不离不弃,共享荣辱,此刻她即使丢掉性命也要满足父亲最后的愿望。

我的父母亲之坚强、刚毅的性格,宽厚仁慈、诚以待人的品德,对我人格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两位双亲最终都没能熬过红色高棉的残酷时期,先后在饥寒交迫中往生,令我心生悲愤,应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古语,乃今生之憾事。
我父母亲为人敦厚,有气度、有同情心的事迹,一直流传到今天。一些昔日亲友见到我还会跟我重提往事,都感激我父亲当时对他们的帮助。

我的父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了别人,也教育了我们,他们用言传身教让我铭记于心!时至今日,我仍然很庆幸能有这样的父母亲,他们更是我人生的导师!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他们的孩子。

注:《郑源来自传》一书由作者郑源来勋爵授权柬华日报独家连载刊登,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抄袭本书。

《郑源来自传》 • 第一章 (下)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