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源来自传》 • 第十章(上)
第十章 奉献侨教
1.承传华文教育的伟大意义
朗诺政权和红色高棉统治下扼杀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校被勒令关闭,子弟失学堕落为文盲,身受其害,生活环境深陷泥潭之中,同时柬华社会也受到排挤破坏性的影响。无华校的历史乱局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的华校都已被前政权没收,已成废墟。1990年柬埔寨新政府发布文告,同意建立华校;同年10月,磅针省棉末市的启华学校、贡布省甘再村树英学校先后复课,从此荒废了20多年的华文教育在柬埔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洪森领导下的柬埔寨政府,不但在开办华人学校和聘请教师方面的政策给予松绑,而且也不限制祖籍国对柬埔寨华校的帮扶和资助。
华社的有识之士开始思索解决无华校的困局,期盼早日重建华校。
想起当年我的先辈鼎力助学兴教,在我思想里深深扎根。诚然大善之本在兴教,重教之本在尊师。当年我的祖父与父亲皆奉献于贡不省甘再社树英学校,其浩然英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父亲处理人情世故正直忠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更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才能出众,被华社推选为互助社会长。那时候甘再学校的资金来源便出自于本社榴莲园的资助。
爱泽之愿始于感恩:“酌水知源,勿忘根本。”贡献华教事业及社会公益非常有意义,是我人生中最开心、最荣幸的事情,我实事求是地将部分情况内容回忆记录下来,请大家阅读我一生与华校结下的不解之缘。数十年来,我一直尊崇华文教育、不遗余力推进柬华学校事业的发展,用行动践行了文教传播之责。古人有:“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知行快乐,故兴学立业相得益彰,令我的人生再步精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象、浩瀚无际,被世人所公认,我之所学乃如沧海一粟。不说《四书五经》之儒家经典,亦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蒙学经典,其核心:“仁,义,诚,敬和孝”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皆为世人所推崇备至,薪火相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事业非常重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事物与生活之中,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教育是一种文化产业,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术合乎规范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我个人认为,接受不同年龄阶段的良好文化教育,对确立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实现个人理想根本,这一切都是通过接受完善的教育体系来实现的。
古今贤达对教育事业各有见地,“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巨大。学校大体上属于“人才工厂”,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的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只有好的读书环境,才有好的教育发展,惟书方可智育人生,关乎国家个人的前程。
研卷知今古,藏书教子孙。毗邻故国,我业成天赋,情愫难舍。华人商业、华文学校、唐人街(China town) ,构成了华人华侨在海外繁衍生息的不朽华章。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所在,故我倡导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尊师重教、诚实守信、严已宽人等优良的传统美德。
2.奉献母校甘再树英学校
“纳百川,容学问。立德行,善人品。”感恩母校,甘再树英小学永铭于我心。我曾求知若渴,虚心若愚,不敢忘怀启蒙之门,恩师谆谆教诲如沐春风又似瑞雨,以宽善之心、醇厚之德,使我获得学识和智慧;师长言传身教令我博闻强识,敦善不怠,使我终生受益。
我自懵懂长成挺拔之材,能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亦是受到老师高风亮节之影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甘再社树英学校一直是我心之所牵,这所学校与我的家庭渊源颇深,以至闻其名亲切之情便油然而生。我的祖父郑金榜曾是树英学校校主,父亲郑贵雄于上世纪50、60年代曾任当年学校董事长,而我求学生涯完毕后又重新回到母校,担任稽核兼文书。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操纵着我再次回来,继续守护母校。
然而现实依然是不容盲目乐观,过去的甘再社聚集了不少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潮州,人称“小潮州”。以前本地人和马来人都会讲潮州话并且读中文,红高棉一场血雨腥风的噩梦,无人敢说国语,更罔论中国方言,中华文化尽数被毁,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这给劫后余生的人们以沉痛打击,为重新传递中华文明制造了一定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同社几位朋友又组建树英学校建校委员会,带动募捐队伍到处募捐求助,得到社会华众人士热烈解囊资助,使得今天的甘再社华人兄弟朋友们的子弟才有书可读。自此树英学校在众华社学校之中屹立起来,跟其他学校一样平起平坐。
不过,经费有一定困难,有时还是我帮助解围。但是随着华校的兴起,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弘扬汉语言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众多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的重视和关注。现在社会对华社有了很大的资助,例如柬华基金会、方烦祯基金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每年都赠送10万人民币,以及一些热心人士,同样也有接济协助,才能勉强度过难关,暂时解决经济拮据问题。
3.筹建贡布广育学校
乱世之秋,公业遭洗劫。广育学校原有校舍都被当地政府收归国有,当作政府人员住宿或被人民据为私宅占有。
后来由刘明勤参议员出资购买校地一块,大家为了响应当地华人之诉求,一致采取行动。我和时任柬华理事会总会长杨启秋等诸多侨领立刻组织建委会,并且分担工作任务。杨启秋会长当选建委会主席并且发出呼吁书,敬告侨社贤达殷商,恳请各界殷商贤达帮忙资助,为重建学校作出无私贡献,也就此掀开建校筹划的里程碑。
我被推选为副主席,负责募捐工作,带领建委会人员到处拜访热心公益人士,推荐建校宗旨及真正价值观。目的使他们能够明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更加接受华教实际道理,是不可推卸责任,继承先人文化事业,有了肯定交代才免成为历史罪人。在我们的工作动员下,许多人愿意伸出援手解囊相助。
众志成城,建校成功至今,还是得归功于各界热心人士鼎力支持。特别是在中国大使馆,时任柬华总会会长杨启秋勋爵、刘明勤参议员,以及我本人和建委会等成员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事情得到圆满成功。同时,我还捐助校门和宿舍给予母校作为留念。
筹建华校尤其得到世界各地校友会及爱好侨教事业的人士积极响应,还得到了居住美国,昔时任广育学校董事长夏德伏先生、法国黄扬着先生、傅幼英先生、加拿大柬华协会林典先生、潮州会馆会长张盛典先生、香港梁永进先生等社团及贡布众多乡亲的共同捐献,使校舍工程顺利竣工。
这次大家踊跃参与建校资金的用途监督,财政监控井井有条,数目清晰也透明。教学楼的成功矗立,实乃来之不易。广育学校的起死回生,应该归功各界人士的支持,是我们华人高度团结的风范结果,也因此使广育学校重新屹立于华社之林。学校现有500多名学生,正常教学中书声朗朗,我倍感欣慰,顶住重重压力,不负大家厚爱和重托,众望所归地完成使命,这让大家的戮力同心得到了完美的答复。
想起建造这三间学校的过程,我用精神和爱心一手带动募捐,配合三地建委会兄弟力量硬拗骨头,我排除万难,为了打开局面完成任务,有压力也是默默地耕耘,这一切都值得我任劳任怨、甘心情愿来效劳。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我在扪心自问,我发现华人后代子弟没有书读,缺失中华文化这一课,兼之已走到忘本的边缘,在这种紧急关头,我责无旁贷,不能不挺身而出,不要做历史的罪人。
我出自爱心涌动,才无私奉献,硬着头皮敢做、敢为、敢当、敢负责任。今天我可以讲,当时手无寸铁,白手起家和朋友们一起打拼、分工合作,事情的成效带给我们想象不到的美好理想,皇天不负有心人。今日我尤觉高兴,担此最光荣的使命,完成了一生所要服务的职业,其价值与意义都令我镂骨铭心,此段光辉事迹亦将永垂青史!
随着社会潮流的多元化转变,英文学校及其学习班遍布整个柬埔寨,对我们的华文教育冲击非常严峻。正当华文走下坡路的时候,刚好祖国及时对外援教,并且派来侨办与汉办老师来助教,以便挽救摇摇欲坠的华文教育的命运,师资问题如旱苗雨灌一样得到解决,这是鼓舞人心的一个大好举措!全柬华教如沐雨露,一片欣欣向荣的前景已呈现,必然茁壮成长,这更是飘泊海外的华人学习中华文化的好机会!
我向来致力于华教,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办学是我最喜欢的基本理念,大力推广华文教育,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任务,心里感到很快意;今天实现了以往梦想确是来之不易。至于对公益事业的爱心付出,也是理所当然不可推卸的责任,办学有人说长道短,我认为这是荒谬的闲言碎语,无形中也是给我鼓励和力量。
注:《郑源来自传》一书由作者郑源来勋爵授权柬华日报独家连载刊登,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抄袭本书。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