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世界,习近平展现的知行合一
【综合消息】在中国的一座美丽城市——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正在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时,以“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他当天主旨讲话的结尾。
在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下,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被视作描绘多彩世界、成就生态之美的重要一笔。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中国人的认知里,物有千差万别,本是客观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表述,则被观察家视作一种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性的表达。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需要理念先行,更需要知行合一。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生态文明建设已被视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创造性地推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一次次改革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从给地方官员“去掉紧箍咒”“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到将“美丽中国”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一步步探索更带来发展观层面的“升级”。
中共十八大以来,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引起全球围观,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跟随大象一路“逛吃”的脚步,中国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故事,世界也看到一个比以往更接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而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绘就的这份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也为美丽世界展现了一种可能。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所说,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地球增加的绿化面积,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覆盖面积。其中,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来自中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高标准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设立新目标、作出新承诺。
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讲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9月,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重申这个目标,并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此次在“春城”昆明,习近平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行动派”姿态。
在各国致力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经济高质量复苏这一特殊时刻,昆明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本身亦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的最好写照。
继去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就“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提出四点倡议后,此次昆明大会上,习近平再度阐述中国的生态观,呼吁各方“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诚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但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希望。应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国际社会需要做的,是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习近平此次主旨讲话中所说:“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 钟三屏】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