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论】中美元首首次视频会晤,写好历史的一笔
来源:玉渊谭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上午在北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
这场会晤,是关乎中美、关乎全球的大事。
大约50年前,中美的一次握手,改变了“全球地理政治的轮廓”。50年后的今天,中美到了找寻相处之道的关键十字路口。
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
把握中美关系,需要超越百年的眼光和大政治家的作为。
面向未来,如何写好关键这一笔,在这次会晤里,中国说得很清楚了。
这次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的时间,是在北京时间上午8点46分许。会晤分上下半场,持续了3个半小时,中间还有15分钟的茶歇。会晤超过原定时间,结束时,美国已经是凌晨。
今年2月和9月,中美元首已经先后进行过两次交流。想谈,中国很欢迎,但坐下来,需要坦诚。
会晤一开始,习近平主席笑着说,“看到老朋友我感到很高兴。” 拜登说,“我很高兴能找到时间同您会晤。希望我们的对话能够坦诚直率,像过去一样。”
大国外交,是平视的。会晤中,有一个词,尤其值得拜登政府好好琢磨——相互尊重。这本应是把握中美关系的坐标和主线。
拜登上任时,持续三年的“贸易战”,把美国的贸易逆差推到了12年来的新高。单方面加征关税、强行制造不对等,只能自食恶果。
面对拜登政府的偏航,今年2月11日,中美元首举行了第一次通话。
那次通话,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两句话,一句是,美国最大的特点是可能性。希望现在这种可能性朝着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的方向发展。另一句是,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误解误判。
前一句,引航。后一句,把舵。
遗憾的是,美国没能认清正确方向,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也没有体会到“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的道理。
美国一开始就带着“对抗、竞争与合作”的纠结说辞和遏制的目的,反复试探中国的底线。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拉塞尔都在《外交事务》杂志上专门撰文感言,美国的做法令人不安。
3月,中国先说清了什么叫姿态对等。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要想跟中国谈,先要相互尊重。
于是,美国开始在姿态上纠结、回撤,要给中美关系装“护栏”,防止竞争变成冲突。三分法,先乱了美国自己。
只是,漂亮的概念不该成为遮掩不负责行动的招牌。护栏,更不可能由美国单方面定义。
7月,中美再会晤。中国直接拆穿了美国“好事占尽,坏事做绝”的伎俩,还给美方列出了三条底线。相互尊重,不是靠概念实现的。
实现行动对等,中国直接列明了清单。
美国,已经没有借口装糊涂,又开始在竞争的形容词上下功夫。
美国的转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一直在跟踪关注。他发现:
拜登政府对竞争使用的形容词一直在变:‘长期全面的竞争’‘长期的竞争’‘严峻的竞争’‘极端的竞争’‘激烈的竞争’等等。
只是,美国着急忙慌一直在变,更像是自己画地为牢。但显然,无论怎么变,美国都只是在战术上游移,没有在战略上反思。
9月10日,中美元首进行了第二次通话。通话中,习近平主席正本清源,提出这道“世纪之问”的题,是必答题。
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中国再次明确了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必须向前,只能搞好。
中美关系的定义权,也要对等。中国紧接着更是直接言明,中国反对用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与美国打乱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美政策的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所谓实力,这才是。
中国一点点、一层层已经把什么叫相互尊重说得很透。相互尊重,才是治本之策,中美才可能重新回到谈判桌。
▲ 我们很清楚美方的意图,也肯定会摆明我们的关切。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中美元首这次视频会晤前不久,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态,美国改变中国体制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也不是拜登政府的目标。这次会晤中,拜登也重申,美国的目标绝不是改变中国的体制,也无意联合盟友反对中国。
中国的话,美国在思量。
这次会晤,中方亮明了底线,美国“以台制华”的想法, 中国看得很清楚。红线问题没有妥协空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的主动权一定在中国。
拜登总统也明确,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
美国迈出了相互尊重的又一步,这是审好题的开始。解题是否有思路,美国还需要再想清楚。
为了这次会晤,拜登政府已经铺垫了很久。从6月起,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就开始频繁释放消息称,白宫正在考虑中美领导人会谈。
《纽约时报》也注意到了,这次会晤是由美方邀请发起的。权威人士告诉谭主,其实早在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话时,拜登就主动提及与习近平主席会晤。美方工作组此后也一直在等着中方的回应。
这次视频会晤的时间,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完成了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
这次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反观美国,国内问题丛生,总统拜登上任以来的前三个季度支持率更是下降了11.3个百分点,打破二战以来美国总统上任前三季度支持率下降最多的纪录——之前的纪录还是10.1个百分点。
恶化中美关系,损害的是自己。“审题”之后,“做题”的这些人,要看清大势,也要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这次会晤陪同拜登参加的5人,分别是: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坎贝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
其中,耶伦专攻经济与政府财政问题。一众国家安全和外交官员之外,带上她,足见经贸问题的分量。就在会晤前,耶伦直白表态,希望取消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过去几个月,耶伦前后两次与中方交流,美媒还说过耶伦曾希望访华。
虽然和不少美国官员一样,上任之初,耶伦对于上届政府确定下来的对华加征的关税,意见还是谨慎保留,但是随着互动了解增加,连带着美国从4月起破13年纪录的通胀,耶伦的态度,变了。
耶伦不会不知道,2020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商品总量的19%,占比居首,同年美国增长最快的10类进口商品中,4类主要进口自中国。耶伦也肯定知道,美国的最新民调显示,最近经济问题重新回到了美国人的关切中心。
中美两国,经济彼此依存度高,要办好各自国内的事情,离不开彼此。有了理解和尊重,两国完全可以展开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
毕竟问题就是多层次的。眼下面临的高通胀难题,既与供应链危机有关,也与是否能应对疫情有关。
美国现在最大的新闻之一可能就是滞留、堆积在港口的货船和集装箱,这是全球供应链危机的缩影。中美在全球供需两端有很大分量,供应链是很好的合作契机。
几天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主持召开的新冠疫情视频外长会上,专门邀请了中国代表参加。
中美合作,空间广阔,反过来,挖掘更多合作潜力也可以为两国关系增添更多积极因素。
就在本月,中国石化与美国的一家天然气公司签署了达20年的长期采购合同,打破历史纪录。中美都是能源消费大国,美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两国能源结构十分互补。
创纪录订单的背后,是中美双方对全球能源转型的高度共识。本次会晤前,布林肯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也打了一通电话。通话中,双方专门提到了能源问题。
对国际战略形势和中美关系都有研究的王鸿刚,从能源安全的角度,阐释了中美合作的意义:
全球能源短缺威胁着全球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各国的稳定,甚至是政治社会的稳定,中美在确保全球能源稳定上肩负重要责任。
管中窥豹。中美展现合作担当,才能引领全球应对新的挑战。毕竟,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
世界的愿景,是中美的共同使命。
视频会晤中,两国元首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美关系对于世界的意义。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中美两国必须回应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历史是公正的,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历史都要记上一笔。
方向,习近平主席早已给出:坚持向前看、往前走。
向前,需要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中美关系向前走,过往美国却一直试图从历史中找答案,用旧有的框架看待中美关系,也没有跳脱“美国优先”的底色。
其中一个框架,是对华接触政策失败论。王栋用“刻舟求剑”一词解释了美方的心态。美国期待中国向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这样的认知框架偏差,来源于美国长久以来改造他国的惯性。这样的想法对于世界局势的稳定而言,陈旧且危险。船已到岸,美国的思想与行动,不该还留在过去。
正确的朝向,习近平主席也早已点明——顺应世界潮流。
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中美关系,需要战略谋划。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但美国的视线,似乎仍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徘徊。
不久前,中国进行了一次航天器试验。就是这样一次例行试验,在美方嘴里,成了试射“高超音速导弹”,美军高层甚至用“斯普特尼克时刻”来形容这次试验。
“斯普特尼克”事件是冷战重要的转折点,就连《纽约时报》都总结,总统的行动表明,他的对华战略还是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
这次会晤,美国再次明确提出反对新冷战,这样的表态也应落到实处。
短视心态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王鸿刚,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了美方的真实意图:
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金融帝国主义的迭代,美国的愿景,是继续维持这种等级式的、排他性的国际体系,所以,在美国的思维下,别国的发展,就是一种威胁。
如今,这些陈旧过时的框架都在被现实一一打破。今年9月,美国主持召开全球抗疫峰会,关心的,是将病毒溯源政治化,利用所谓价值观抹黑别国抗疫成果,但应者寥寥。
对比之下,中国累计向100多个国家提供17亿剂疫苗和原液,今年全年将超过20亿剂。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视频会晤中提到的,作为大国,中美要:
既办好我们各自国内的事情,又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刚刚结束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签署了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而这份宣言促成了共识的达成。六年前《巴黎协定》签署时,中美发挥关键推动作用的故事,再次上演。
在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前,中美合作,在惠及人类文明。
事实上,中方一直站在人类文明高度上思考中美关系。人类社会已经到了共同演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也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理解中美关系,这也是题眼所在。
点题之后,心态会平衡,眼界也会开阔。
登高,才能望远。
只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看,中美关系,才能造福两国,兼济天下。
这道必答题,中美双方作答,见证者,是全世界。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