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侨联引领中国南狮文化走进柬埔寨推动中柬文化交流

【本报消息】12月24日上午佛山市归国华侨联谊会蔡国雄主席,联谊联络部部长李景,联络部科员汪碧敏及广东醒狮省级非遗传承人何狄强,何冠东先生一行莅临柬埔寨华商协会驻广东联络处出席南狮头和牛皮大鼓捐赠交接仪式,柬埔寨华商协会会长梁庆良,柬埔寨广东同乡慈善基金会监事长王咏梅,柬埔寨广东同乡慈善基金会程通,柬埔寨长诚国际物流国内事业部总经理梁杰斌,柬埔寨华商协会常务理事梁元,邓克孟,陈楚添,秘书长吴成创等参加了交接仪式。

蔡主席讲到佛山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南狮头作为一个媒介,通过醒狮教学,促进传统文化输出交流,让海外华侨华人保持对醒狮的兴趣和热爱,希望发挥侨联桥梁作用,让醒狮文化发扬形成良性循环,并考虑设立网上教学平台,让更多海外华侨感受到秀的岭南文化,增强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

梁庆良会长讲到,柬埔寨的华侨有将近80%是广府人,对南狮有着特殊的情怀,我们这次转赠的对象柬埔寨港华学校,是由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创办的近百所中文学校之一,南狮文化进校园,是传播我们岭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贵会的大爱一定会随着南狮矫健的身影和震天的锣鼓声为柬埔寨的学生送去岭南特色的欢声笑语和祖国的大国博爱精神。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华商协会将继续与佛山市侨联密切联系,团结侨胞携手共进,对内多走访佛山企业互通有无,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佛山制造,继续当好引进来走出去的桥梁纽带。

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介 

佛山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华人80万人,侨眷、港澳眷属110多万人,新侨民8万多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佛山籍乡亲在海外及港澳成立的以地缘、宗亲(姓氏)划分的社团、同乡会共有130余个,市侨联对外联系侨团约100个。佛山市现有归侨2458人,主要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地。

佛山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是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前身,于1951年12月5日正式成立。1957年3月1日,为与全国和广东省侨联的组织名衔统一,佛山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更名为“广东省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1984年1月,佛山市(含原佛山市城区、石湾区、中山市、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高明县)召开第一次侨代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侨联委员会。1994年3月,佛山市直机关实施机构改革,市侨联于同年挂靠在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2001年8月起,佛山市侨联单独设置,设办公室和宣传联络部2个科室。2021年1月,经市委编办批准重新修订三定方案,设办公室、组织建设部和联络部三个科室。

佛山市按现行行政区域划分的5个区,按编制设置成立了禅城区侨联、南海区侨联、顺德区侨联、高明区侨联和三水区侨联。各区侨联都建立了镇级、村级侨联组织(小组)。市侨联现有市直属侨联(归侨群众组织)有3个:佛山市机关侨联、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侨联、佛山市教工侨联。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各级侨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职能、不辱使命,把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上,积极协助政府把招商引资和招贤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深入宣传佛山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及有关政策,充分调动侨联委员、归侨侨眷及广大旅外乡亲的积极性,发挥侨的优势,捐资赠物,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建设,同时为他们回乡投资进行广泛地多层次地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引导侨胞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和侨属企业,大力发展侨联自办企业。通过“以侨引侨”,引进了一批又一批对佛山第二、第三产业产生了积极和深远影响的关键性项目,使佛山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品质优良的行业,大大地促进了佛山工业行业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境外先进的观念对企业生产的集约化、管理科学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有影响力的港澳同胞的带动下,港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旅外乡亲也纷纷回家投资兴办企业,现代工业、“三高”农业、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为佛山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佛山市侨联全面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各项措施要求,在扎实做好自身防控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和凝聚侨界力量合力投身抗疫工作,或捐款捐物或献力献策,助力国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境外疫情蔓延时,佛山市侨联果断采取行动,为海外侨胞送去祖国和家乡的温暖和关怀,助力海外侨胞抗击疫情、共渡难关。

佛山旅外乡亲众多,分布面广,且有爱国爱乡的浓郁情结。改革开放后,回乡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乡亲日益增多,侨情乡谊的联络日益活跃,各级侨联把握机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联谊工作,促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乡情传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柬华日报通讯员  阿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