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日活动之“华服之韵”

【本报消息】2022年4月9日,金边公立端华学校承办第三届“国际中文日”活动,进行汉服文化宣传与配饰制作体验。

2022年4月20日是中国农历谷雨节气,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位“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造字贡献,近年来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携手中文联盟共同举办“国际中文日”以推动“中文日”国际化,端华学校以“华服之韵”为主题承办此次“国际中文日”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宣传。

活动当天端华学校在线上平台进行汉服文化专题讲座,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石建华老师先为同学们介绍了汉服的起源与名称。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流行于汉族的主要居住区。

讲座过程中,石老师按时间顺序,展示了从夏商西到明清时期的汉服结构与特点。夏商西周时期服饰颜色较为单一,多为交领、右衽、系带、上衣下裳。

秦汉时期的服饰通身体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女性服饰又可分为曲裾和直裾。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人们的思想和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隋唐时期服饰十分华丽、颜色鲜艳,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

在此过程中石老师还拓展了汉字“衣”的起源与演变,“衣”字是个象形字,基本义是“上衣”,字形像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袖子,下端是衣服的下摆。

在古代汉语中,“衣”的意思是“上衣”。中国古代人上身穿有宽大袖子的有襟长衣,下身穿像裙子一样的“裳”,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这样的穿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来说很方便。在现代汉语里,“衣”字是上衣与下衣的统称,可以指所有的衣服。

图:中三下3班 李素香

最后,石老师又为学生们介绍了汉服的配饰云肩。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放在肩部的装饰物。云肩最初只是用于保护领口和肩部的清洁,后来逐渐变成一种装饰物,多以彩锦绣制而成。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亲自动手绘制云肩,同学们表现出对该活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还表示了解中华文化不但能提高中文水平,还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审美的理解,日后会多参加此类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谷雨之计,让我们共浴中华文化的芬芳,携手共筑美好未来。

中三下3班 兴妮达
中三下4班 郑占利
中三下3班 蔡嘉敏
中三下3班 洪美玲

( 石建华 供稿)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