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南海海洋环保合作,共建南海美丽家园

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涉海国际条约就海洋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包括习惯国际法在内的一般国际法中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规则。

南海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家园,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第6条,有关各方可在全面和永久解决南海有关岛礁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前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养护这一目标,搭平台、建机制、出成果、见成效,为遏止南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快速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半闭海沿海各国在区域海洋环境治理领域开展功能性合作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南海争端有关当事国之间淡化分歧、增进互信创造了有利条件。

透过这些合作实践,我们既可以听到南海沿岸国对深化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养护合作的呼声与回响,也能感受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将共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上依然有着较为深厚的民间基础和日趋紧迫的现实需求。

但另一方面,《宣言》框架下的南海环保合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南海领土争议和有关海洋管辖权争议复杂难解,域外因素的干扰和个别当事国的挑衅导致海上摩擦不时加剧,零和博弈与泛安全化思潮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叠加与投射——这些都是导致低敏感领域涉海合作的稳定性不够高的原因。

当然,政治和政策的影响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一些国家在海洋环保能力上存在的短板也使得其对深化南海区域合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资源养护方面,亚洲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曾经指出,东南亚有大约64%的渔业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的中高风险中,其中菲律宾是问题最为严重的东盟国家之一:除过度捕捞外,使用氰化钠令鱼类中毒昏迷、使用炸药或手榴弹在海中制造爆炸来炸死鱼类、使用底拖网拖过海草床或珊瑚礁等具有破坏性的捕鱼方式也加剧了菲律宾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危机。

海洋倾废方面,据亚洲新闻网近期报道,在向海中倾倒塑料垃圾上菲律宾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且很难找到补救办法,仅“珊瑚礁三角区”就有超过2万平方公里海域直接遭受污染。牛津大学“用数据看世界”2021年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全球80%来自亚洲河流的海洋塑料中,菲律宾贡献了三分之一。国际刑警组织在针对海洋污染犯罪活动开展的“海上30天行动”报告中也提及,菲律宾在其沿海水域倾倒农场废弃物严重污染海洋环境。

油污防治方面,地区国家面临着共同挑战,处置能力同样亟待提升。去年2月,菲律宾一艘油轮在民都洛岛附近海域沉没,船上装载的约80万升的工业用油发生泄漏,附近60多个村庄的沿海水域都检测到油污,海岸也被黑色的污泥所覆盖。

当地时间2023年3月8日,菲律宾波拉,海岸警卫队人员清理从沉没的油轮MT Princess Empress号冲上岸的浮油。

菲律宾大学的海洋科学家表示,大约36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受到油污污染,造成的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众所周知,每年航经南海的商船和作业渔船数量众多,但地区国家至今并未形成一套科学顺畅高效的油污防治合作或协调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南海,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同样不堪设想。

海洋的流动性和联通性决定了在海洋环境治理问题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作为南海最大的沿海国,中国多年来为保护南海海洋环境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回报。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报告,2022年南海未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9540平方公里,同比减少2120平方公里,南海海洋油气区及邻近海域海水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监测的西沙群岛珊瑚礁活珊瑚种类近50种,珊瑚盖度为19.6%,珊瑚礁鱼类种类近120种,珊瑚礁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

2021年11月4日,海南三亚,浮标内设置的珊瑚保护区。

作为地区和平稳定的守护者,中国面对国际形势的风起云涌和地区局势的跌宕起伏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维护自身南海合法权益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动南海低敏感领域合作。

在去年菲律宾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开始表现出投机心理并出现挑衅苗头的情况下,中国依然保持耐心、释放善意、好言相劝,还提出了关于渔业、海洋环保、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高度契合菲律宾拉长自身海洋治理短板这一现实需求的合作倡议,可谓苦口婆心、仁至义尽。

任何一个稍有良知的人,如果看到过马尼拉湾海滨堆积如岛的塑料垃圾,如果看到过民都洛岛海岸四处渗流的油水混合物,如果看到过多年前卡拉绵群岛因氰化物毒鱼而白化的珊瑚丛,都必定会心痛不已。而这些其实也在无声地提醒着世人,只有一个清洁美丽的南海才会真正惠及各方、泽被后世。(本文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