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西北盛开瀚宇之花

“湛蓝的、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太阳毫不吝惜地把他的金光洒向万物;傍晚的热风轻轻拂过椰子树,我面对的是绝美的晚霞。”这是我最初到达吾哥比里时,对这个小城的印象。到现在,我已经在这个小城生活了200多天,每一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叫刁越越,是柬埔寨卜迭棉芷省吾哥比里市中华学校的汉语志愿者。我自2023年8月来到这个位于柬埔寨西北边陲的小城,就在这里,开始了我与中文教育的故事。
初见•欣喜
来到中华学校的时候,是一个星期五的午后。阳光明媚,教室里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当地老师早早地在学校等候我们,帮助我们拿行李,带我们去各自的房间。厨房、卫生间、卧室都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物品一应俱全。我把行李一点一点地安置,就此铺开了我的另一段人生。最初到达的日子里,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欣喜。美味的粿条与柬式火锅,清甜的椰子,风格鲜明的建筑,慈祥的校长,热情的当地教师……东南亚的风情让人着迷,我开始憧憬今后的教学生活,我想,那一定很美妙。
冲击•改变
适应了几天之后,我便正式开始了我的中文教学生涯。在拿到课本的那一刻,我惊讶不已。在柬埔寨,华校是华文教育的主力军,所有的华校均需要按照柬华理事总会的要求使用教材。华文课的教材改编自国内中小学课本,地理课与国内中学使用的是同一种教材,这些教材都具有一个特点:难。如果i+1是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输入,那么这些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堪称i+10。教材难度与学生现有水平的不适配,让我绞尽脑汁开始思考今后的教学该如何开展。拿到教材的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动了学过的所有知识,将教材删繁就简,并根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与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与学生的第一堂课结束,学生们都掌握了我教的内容时,所有的紧张、忐忑与挫折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的成就感。
适应•探索
时间久了,我开始适应这里的一切。适应这里的教学节奏,生活方式和柬埔寨人民的热情。在教学之余,我和小伙伴们开始走出校门,拓宽自己在柬埔寨的地图,用脚步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开始探索。我发现吾哥比里市场的红薯条特别美味;学校理事家里做的粿条可以尝出中国滋味;学校对面的咖啡店卖着最好吃的酸辣面;在不远的诗梳风市有一家中国超市,里面贩卖的物品可解浓浓的乡愁。我发现亡人节大街上到处可见柬式粽子;送水节时的暹粒之行也收获满满,大小吴哥向我诉说着高棉的历史;中国新年时学校的“采青”活动盛大而意义非凡,学生表演的舞龙舞狮与中国功夫也同样精彩。就这样,在这个离金边有6小时车程的小城市,我与其他四位志愿者一起,迎接、探索、适应并拥抱新的生活,一起书写了关于成长、教育与爱的故事。
融入•坚守
吾哥比里市中华学校于1935年创建,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学校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却依旧不忘华文教育之使命,为柬埔寨社会各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中柬的深厚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学校的张如耀校长是一位年逾七旬却老骥伏枥的慈祥老人,张校长是第二代华人,从小便接受华文教育,拥有深厚的华文素养。多年来,他一直投身于华文教育事业,积极奔走为学校筹集教学资金,并为家庭困苦的学生减免学费。此外,张校长一直致力于华文教育的改革,早在2007年便带领中华学校率先开展了中柬双语教学模式,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中文。从此,华校不再只有华人子弟,越来越多的柬埔寨人来到中华学校就读,他们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对那片只在书中和网络上看过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这样一所学校任教,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教育的意义,更是柬埔寨华人对于华文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执着与坚守。这所学校的每一个人,校长、各位老师、理事乃至往届优秀校友都对这个学校倾尽全力、关怀备至,他们用无数的付出铺就了一条华文教育的康庄大道。我开始理解他们的付出,感动于他们的付出,并想融入其中,同他们一起为华文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前路漫漫,山高水长,但我相信华文教育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早上七点,中华学校便已沐浴在阳光下。孩子们进入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们的眼中,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中国的憧憬。有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的梦想是学好中文,去中国留学。我告诉他们,老师心里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让他们都能离自己的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
(中华学校语合中心志愿者教师 刁越越 供稿)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