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下“产能过剩论”的遮羞布

近期,美西方国家大肆发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美财长耶伦不仅指称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过剩,还拉拢其他国家形成所谓的统一战线,妄图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这种论调十分荒谬,不仅有悖国际贸易常理,还赤裸裸地奉行“双标主义”。扯下“产能过剩论”的遮羞布,会发现这无非是美国为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捏造的新话术。

“产能过剩论”有悖国际贸易常理。产能过剩本应指某个产业的产能大幅超过需求,导致产品供给明显过剩和价格大幅下跌。但全球市场新能源产能严重不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潜在需求巨大。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销量的3倍左右;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时,是2023年出货量的4倍左右。但是美国却将中国生产新能源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能过剩混为一谈,将出口等同于过剩。按照这种逻辑,任何国家都不应生产和出口超出国内消费能力的产品,国际贸易将不复存在。但实际上,各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能够有效提升全球经济效率和福祉。美国的论调,是在动摇国际贸易根基,破坏市场规则。

“产能过剩论”奉行“双标主义”、自相矛盾。美国诋毁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大量补贴的问题。但事实上,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仅为总产量的12.5%,美国却有约80%的芯片用于出口。将自身产品出口行为视作合理,却将中国出口算作过剩,纯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至于补贴,更是各国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常见做法,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都是典型例证。美国一边高举绿色发展的大旗,一边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将“双标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

“产能过剩论”本质上是美西方“焦虑过剩”。中国新能源产品性价比高、质量好、功能强,在全球广受欢迎。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先发国家却面临实体经济金融化和产业空心化日益加剧,制造业比较优势不断减弱等问题。他们担心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从提升自身入手,却反过来抹黑打压中国,将“产能过剩论”当作“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托词。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源于自主创新、良性竞争,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深耕技术创新十几年,研发出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全球首个AI数字底盘等,不断消除用户“里程焦虑”,进行智能化转型。中国先后放开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提升市场开放程度。2023年,各类新能源车企在中国上市新车近90款。此外,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产业配套能力。2023年,中国新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突破30%。在中国,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找到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因此,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自身不断淬炼提升的结果。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利用大国。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50%来自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28万辆,中国市场独占63.5%。同时,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十年,全球风力和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与中国密不可分。中国的绿色技术和绿色项目,有助于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柬埔寨,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中柬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低碳示范区建设项目,参与修建上达岱水电站等。柬埔寨制定了碳中和长期战略,致力于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希望柬方继续与中国加强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擦亮推动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底色。(本文作者:钟建文)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