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在柬埔寨的华人和中国文化——写在柬中人文交流年之际

——陈世龙

笔者按:公元一世纪初期,柬埔寨建国,称作扶南,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史籍上的东南亚国家。据史籍记载,公元一世纪时,已有不少中国人在柬埔寨生活,高棉人称其为“少数民族”。三国时期,他们随着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康泰航海到东南亚﹑南亚;元朝官员周达观奉命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先后抵达柬埔寨,中国人在柬埔寨的人数日渐增多,经历了柬埔寨各个历史阶段,以自身的智慧、吃苦耐劳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华人不但能与当地人和睦相处,还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成为当今柬埔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此外,他们积极弘扬中国文化,为增进柬中两国好友情谊和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落地生根,融入高棉

无论是最早跟随着使团或后来因种种原因而漂洋过海来到柬埔寨的华人,因为语言不通的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们很快便能克服这些困难。不少华人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华人族群从落地生根到日益壮大,经历了峥嵘岁月——高棉人为感谢华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便将华人的形象、生活方式等呈现在诸多著名古迹的雕刻上。当然,他们也经历了排挤、受约束等历史问题。1620年,华人在金边市成立了自己的“唐人村”,直至18-19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柬埔寨,成为新华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期间,一些出色的华裔被高棉国王委以重任,有当省长的,也有当内阁大臣的。华人华侨成立了华人社团,开办中文学校。后因内乱等社会因素,华人受到约束,华人社团被迫关闭,华校停课。

高棉战后重建,华人社团复苏

20世纪末,柬埔寨百废待兴,社会趋向稳定,国家改革开放,多元化发展,给当地华人华侨提供了再次发展机会。战后余生的华人白手起家,吃苦耐劳,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建设。随着祖国与祖籍国的密切往来,柬埔寨华人萌生了组织华人机构的想法,在多方努力之下,于1990年12月26日成立了全柬埔寨最高的华人机构和最大的组织——柬华理事总会。柬华理事总会是由柬埔寨华人及华社团体共同组织,经柬埔寨王国政府批准的合法社团。柬华理事总会以“促进柬中友谊,建设繁荣华社,服务百万华人华侨”为宗旨,目前组织体系日趋完整健全。柬华理事总会的成立,将战后如一盘散沙的华人团结起来,体现了柬埔寨华侨华人的精诚团结、守望互助,在积极发展各自事业的同时,还为增进柬中两国传统友谊,促进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发展柬埔寨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柬埔寨重要的华社组织,柬华理事总会发挥着协调全柬华社各项事务的重要作用。

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后,五大华社团体即:潮州会馆、广肇会馆、客属会馆、海南同乡会、福建会馆也相继成立,作为“同气连枝”的象征,也是团结互助和自立自强的保证。

庙宇是柬埔寨华人对佛、道教文化的信仰,也是乡亲结社互助的精神依托。因而五大会馆都拥有馆庙合一的建筑特点,即分别供奉协天大帝、天后圣母和水尾娘娘。每逢所供奉的神佛的诞辰或佛、道教重大节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乡亲们在活动中紧密了联系,加深了情谊。

随着五大会馆的成立,各宗亲会也应运而生——陈氏、李氏、郭氏、罗氏、赖氏 、林氏、符氏、杨氏、黄氏、谢氏、吴氏、蔡氏、饶平凤凰同乡会共十三个宗亲会相继成立,华社力量越来越庞大。五大会馆和十三个宗亲会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例如致力于修葺义地,造福乡亲。他们动员众多乡亲及热心人士捐款购买回原“义地”。植树铺路,扩大墓园,并专设福德组对义地进行管理,并且还安排了人力照顾孤茔荒冢,对无力操办后事的贫困乡亲予以捐助,帮助逝者入土为安。

目前,柬华理事总会下属有五大会馆、各宗亲总会、省市县柬华分会、华文学校、华文媒体、醒狮团、庙宇、互助会、商协会等100多个社团单位,形成统一的联合体。柬埔寨约有100多万本地出生的柬籍华裔和20多万从中国来的新侨。除了承先启后,让中华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在高棉土地上发扬光大外,各社团也积极促进经贸交流,加强柬埔寨同中国、东盟国家及世界各地的商协会、企业家之间开展的合作,为柬埔寨经济发展作贡献。

重视华文教育,华校陆续复课

五大会馆有着一个重要的同共点,就是对华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他们着力创办华校,让沉睡了二十多年的华校再次焕发生机。其中,潮州会馆创办了端华学校,客属会馆开办崇正学校,广肇会馆兴办广肇学校,福建会馆开办民生学校,海南同乡会(现更名为海南会馆)开办集成学校。复课后,各大华校渐渐恢复昔日规模,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源源不断地为柬埔寨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中文人才,参与柬埔寨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拥有百年历史的端华学校在复课后便采取新的有效的教育方针,逐步与中国对外中文教学模式接轨,使柬埔寨华裔子女得以较全面地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永葆中华民族的“根”,也为中华文化在柬埔寨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30多年的努力,端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兴建了柬埔寨第一所中文大学,是东南亚学生人数最多的华文学校,为推动柬中文化交流和柬中传统友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文媒体,华人声音

华文媒体是柬埔寨华人传播中国文化和国内外重要新闻的主要媒介,代表了柬埔寨华人的声音。与此同时,华文媒体也成为了当地华校学生“施展身手”的平台——他们开辟有“学生园地”专栏,专门刊登华校学生的优秀作品,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鼓励学生以文会友,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为促进华校学生学好中文,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柬埔寨语可见一斑

古往今来,在柬埔寨生活了近两千年的中国人,无论在宗教信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对柬埔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语言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很多高棉人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经常会出现从中文“借”过来的外来语,尤其是潮州话(在柬埔寨生活的华人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潮州族裔),一些日常用语或专门用语如簿子、椅子、漏斗、粿条、酱油、面、阁楼、油条等等被收纳在《高棉语大词典》之中,成为通用的高棉语。

除了语言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民间习俗也融入了柬埔寨的民间习俗。红白喜事是最典型的代表。无论是在高棉人还是柬埔寨华人的婚礼中,新郎官都会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手捧着各式各样的彩礼去迎接新娘。拜堂仪式是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高棉人的拜堂仪式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要请来僧人诵经。向长辈敬茶时新人要下跪,接受长辈祝福。隔天新人要走亲戚,以表谢意。

丧礼是综合中柬宗教文化的重要仪式,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在出殡的日子,亲友们都会出席并列队送殡,锣鼓哀乐开道,让逝者顺利走完最后一程。一般来说,丧礼会持续到“头七”后,直系亲属方退去素服。

要把“根”留住,从起名做起

柬埔寨的华人华侨对给自己的后辈子孙起中文姓名十分重视,这不仅是家族的一种传承,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柬埔寨华人给小孩起中文名时也经常会使用龙、凤、玉、雄、强、花、伟、娟等寄予了长辈们的厚望的字眼,笔者就是其中一个。笔者的奶奶是个目不识丁的人,但儿孙的名字都是她起的。原本爷爷是要按照家谱来起的,但无奈背井离乡多年,又没能与家乡的亲友取得联系,早已不记得什么字辈了,觉得起个好意义、好象征的名字就可以。然而,对于有家谱的家庭来说,一般都会严格按照家谱起名,毕竟“辈分”不能乱。

一大家子同居,邻里关系密切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群居生活,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不亦乐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好多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中国家庭一般就三口人,显得很“冷清”。很多人忙于各自的工作,与邻里关系可谓一般,更甚者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然而,柬埔寨的华人和受到当地华人生活方式影响的高棉人还是比较重视传统的家庭观念的——无论居住在大城市还是乡下,大部分人都认为一家人就应该住在一起,或做邻居。家境一般者,没有大宅院,哪怕一间60几平米的排屋也住着五六口人。家境富裕者,会购置一幢两三层楼的排屋,全家人一起生活。无论邻居是柬埔寨人还是华人,彼此都会经常往来,互相串门是家常便饭。有时相约一起出游,有时一起聚餐,邻里关系好不密切。

中国传统节日,高棉喜闻乐见

●春节团聚享天伦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和谐,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坎。每逢春节,柬埔寨华人和许多当地人都会一起热热闹闹过节,除夕祭祖,吃团圆饭,给老人和小孩压岁钱。各大舞狮舞龙团走街串巷,鼓声震天,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祝福,好不热闹。虽然不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但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共享、相融,故此,在异国他乡也很容易被接受,柬埔寨人特别喜欢。

●上元游神祈平安

“游神”是柬埔寨华人闹元宵的重要传统活动。按惯例,每年元宵节当天和前后一天,当地各华人庙宇都会举行乩童游神活动。浩浩荡荡的队伍经过金边市和邻省的主要街道,为善男信女祈福,保佑大家阖家幸福安康。除此之外,柬埔寨华人和当地信众还纷纷到华人庙宇上香,祈求平安。

●清明扫墓表孝心

清明时节,除了柬埔寨诸宗乡会为先侨举行公祭仪式,以缅怀先侨先贤,追思祖宗德泽外,华人和很多当地人都会到祖先或亲人的墓地去扫墓和添土。一炷清香,悼念祖先在天英灵,缅怀故人音容。

●端午食粽祭祖先

每当端午节临近,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很多市场都飘着现煮各式各样粽子的香味。一般来说,柬埔寨华人过端午节主要是自已制作或购买粽子,此外,还会再做上一大桌美味佳肴,用以祭拜祖先。然后,一家人吃个“小团圆饭”。因受地区和当地条件约束,一些习俗如挂艾草、赛龙舟(柬埔寨有一个传统节日叫“送水节”就有赛龙舟活动,故柬埔寨华人没法在端午节再举办赛龙舟活动)都没法在柬埔寨当地流传,但诸多上了年纪的潮州人还是保留了打“午时水”或晒“午时水”的习俗。

●中元祭祖思先贤

柬埔寨华人对中元节的重视不亚于清明节。诸多华社团体会举行集体祭拜活动,而当地华人也会按照不同地方的习俗举行祭拜活动,例如广府人一般会提前一天,在农历七月十四日祭拜祖先和“好兄弟”(孤魂野鬼),而潮州人则在正日子祭拜。当地人一般只祭拜祖先,时间和潮州人相同。

●中秋祭月啖柚子

中秋节这一天,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柬埔寨华人和当地人,尤其是居住在首都金边的高棉人都在家门口摆上供桌,供放着各式各样用来祭月的供品和鲜花。祭“月娘”可谓是柬埔寨华人过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除了月饼,供桌上还要有一样不可或缺的水果——柚子。柚与佑谐音,寓意保佑平安;而且柚子形圆,故有团圆的象征。

●冬至吃汤圆添岁

《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也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足见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按照潮汕地区的习俗,柬埔寨大部分华人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祖和吃汤圆,而且因冬至临近年关,故有“吃完汤圆添一岁”之说。

在这些普及柬埔寨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中,可见诸多节日习俗都与祭祖有关,这体现了柬埔寨华人对祖先的敬重与缅怀,懂得饮水思源,牢记祖训。

结束语: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岁月更迭,在柬埔寨落地生根的华人成长了一代又一代,而他们生长的这个国度也发生了几多巨变,但他们对弘扬祖(籍)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那份坚定信念,对永葆祖先传统美德的那份热情,对传承华夏风俗习惯的那份热爱却不曾改变。今天的他们依然初心不改,继续前行。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