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溪流清澈,潺潺穿村而过,古色古香的村落镶嵌在绿意葱茏的青山之间。走进浙江省金华市虞宅乡新光村,绿水、青山、古村、古桥相映成趣,游人漫步其间,诗意江南的画卷在此铺展。
“‘千万工程’让新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虞宅乡党委书记毛悦说,“过去,村民从事水晶加工,污染大,‘千万工程’部署实施后,村里的水晶加工点集中搬迁到产业园,村里探索‘古村落+创客+农文旅’的发展模式,村民吃上了‘文旅饭’。”
2023年,新光村接待游客数量达100万人次,旅游营业额达26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7.3万元。
行走在之江大地,一个个自然景观、人文风貌迥异的乡村,展现着乡村旅游的生机活力。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丽水市龙泉市溪头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小村庄引来“大流量”,浙江乡村旅游为何越来越火、频频“出圈”?
乡土文化是金字招牌。
高空狮子争抢绣球,威风锣鼓粗犷豪放,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文化礼堂前,表演民俗技艺的村民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成为深澳村吸引游客的秘诀。”江南镇镇长戴亚锋说,“我们加强对深澳灯彩、深澳木杆秤等非遗的保护传承,招引和培育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打造百匠艺术村落。”
粉墙黛瓦的民居、多姿多彩的非遗、独具特色的小吃……乡土乡音、乡容乡貌在深澳村变得可感可知。“乡土文化散发出独一无二的吸引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共情。”戴亚锋说,“我们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以‘绣花功夫’发展乡村旅游,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如何更好传承乡土文化?浙江有了新探索。今年开始,浙江选派省、市、县(市、区)三级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农村,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衢江江畔,钟灵毓秀,漫步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长亭古渡、主题风情街、精品民宿、特色咖啡馆错落其间,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通过连片流转、统一经营,村里的闲置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成为强村富民的‘优质资产’。”盈川村党支部书记占小林说。盈川村积极探索整村经营,通过经济合作社、运营商、农户等多种主体共同经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的生动画卷。
在高家镇未来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轮作换茬等农业生产技术落地生根,大棚内小番茄、辣椒、无花果等蔬果长势旺盛。“我们积极引进‘寿光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管理更高效,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高家镇镇长邱志飞说,“这里还集聚了休闲观光、农耕教育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共同富裕。浙江省1.15万家景区村中,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0%,其中对3A级旅游景区村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30%。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
层叠秀丽的云和梯田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随着云和梯田游客量的增加,镇里的梅源村吸引了不少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这些乡村人才有力推动了村子的发展。”崇头镇党委书记孔祥丰说。
人才带来新气象。“我是十几年前回村的,当时村里还在发展食用菌种植业,粗放的生产模式带来了环境问题,种植收益也上不去,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梅源村村委会副主任叶国平说。曾在外经商的叶国平返乡后,带领村民打造美丽乡村,协助村子引进新业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陶艺工坊、乡村茶馆、特色民宿……近年来,梅源村吸引乡村人才20多名,为梅源村焕发活力夯实了人才基础。“乡村文旅产业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梅源村共有民宿40多家。2024年以来,村内民宿、农家乐总计收入800多万元。”叶国平说。
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浙江培育的农创客中,90后、00后超半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不断加快。(本报记者 邓剑洋 刘军国 顾 春)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0日 第 02 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