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教与学的旅程

  • 港华学校侨办外派教师 刘绵婷

在西哈努克港华学校的这半年,像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旅。初来时,我带着满腔热情,站上了小学三年级的讲台。孩子们手中的语文课本与国内同步,熟悉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而常识课上,我用中文与图片和视频像孩子们解释生活常识与自然万物,孩子们则用相应的柬语和有限的中文带我走进柬埔寨的自然与生活世界。那些关于雨季和旱季的故事,仿佛为课堂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教学的日子,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起初,我只想稳稳地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孩子们提高汉语水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碰撞。孩子们用稚嫩的中文向我提问,我用中文和Google翻译间或用英语解释,偶尔还会因为某个词语的翻译而陷入沉思。渐渐地,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像一座桥,连接着不同的文化与心灵。而在这座桥上,我不仅教会了他们汉语,也学会了他们的语言,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母语表达——原来,跨文化的交流,竟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然而,教学并非一帆风顺。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白板和水性笔成了唯一的伙伴;语言的隔阂有时让课堂显得生硬,孩子们的眼神里偶尔会闪过一丝困惑。我意识到,教学内容需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课堂也需要更多的互动与趣味。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如何让知识像阳光一样洒进他们的心里。我计划着,下学期要多与本地老师交流,让课堂更接地气,让学习更有温度。

生活上,西港的日子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初到时,水土不服让我吃了些苦头,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渐渐地,我学会了与蚂蚁、老鼠“和平共处”,也习惯了窗外摩托车夜夜轰鸣的节奏。西港的夜晚并不宁静,但学校的围墙内却是一片安全的港湾。为了安全,我们被要求在晚上八点半后不得外出,白天的活动也需结伴而行。于是,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周边五公里内,像一个小小的世界,却也因此多了一份安心。

这半年,像一场静水深流的修行。我在教学中成长,在交流中反思,在生活中适应。西港的阳光、海风、孩子们的笑脸,都成了这段旅程中最美的风景。未来,我希望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让课堂更加生动,让文化更加交融。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一段与柬埔寨这片土地深深相连的缘分。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