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时,润物无声
港华学校 杨玉凤
今早一出房间门,港华校园里微凉的风裹挟着菩提树叶清新的气息拂过脸庞,难得凉爽。我站在学校五楼的阳台上,看着三三两两的学生走进校园。他们大多穿着崭新、洁白的校服,整齐地背着书包,合十礼告别父母亦或是摘下头盔,阳光穿过菩提树斑驳的叶影,在他们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这是我来到柬埔寨的第二年,已经是第四个学期。记得初到时,面对这些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孩子们,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说着夹杂高棉语和广西、福建口音的独特华语,书写、说话时总是不自觉地加入柬埔寨语的语法结构。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读书时老师们的叮嘱:“华文教育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近几日稍许忙碌,终于得闲,教室里,我轻轻翻开七年级的华文课本。书页整洁崭新,全部都是学校费心、费力从中国运来的课本,跨越几万里大陆、海洋、湖泊,只为敲响文化碰撞的钟鸣。我常常在想,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字,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会开出怎样的花?
“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秀美举起手,指着“劝学”二字问道。我望着她困惑的眼神,忽然意识到,对这些生长在柬埔寨的、拥有虔诚宗教信仰、心态闲适自得的孩子来说,“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或许是一个太过模糊的概念。我走到白板前,认真地看着她求知的脸庞说:“劝导他人认真学习,是因为对他人抱有很大的期望,也深切地明白,若她努力学习,定有所为”。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余时间,我不会漫步在西港的街头,而是步履匆匆,却不知已错过太多风景。这里随处可见中柬双语的招牌,餐馆里飘出潮州菜和柬埔寨菜的香气。华人商铺的老板们用流利的高棉语与当地人讨价还价,街角的咖啡馆里,年轻人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用中文讲述着今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这些场景,让我对华文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应该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座桥。
春节前夕,我踏上了前往暹粒的访学之旅。吴哥窟的晨曦中,我遇见了在当地华校任教的陆老师。她和我一样,也是在柬埔寨任教的第二年。不过,她去过的地方更多,更能体会华文教育的艰辛与不易。她给我看他们教室墙上斑驳的奖状照片,说,“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柬埔寨家庭愿意送孩子来学习中文。”
巴肯山旁,我与一同到暹粒访学的朋友们坐在学校的校车里。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与朋友们欢笑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们分享着各自的访学心得,讨论着如何让华文教育更好地融入柬埔寨的社会环境。老师们一致得出: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中国的教育模式照搬过来,而是要让华文成为连接中柬文化的纽带。
新学期已经开始了。课堂上,我不断将柬埔寨的历史文化融入华文教学。当讲到五十六个民族时,我会讲述、对比中国及柬埔寨的民族文化;学习成语“风雨同舟”时,我们会讨论中柬友谊的坚定不移。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更加专注,他们的字里行间开始出现对两种文化的思考。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毕业典礼。孩子们穿着传统服饰,表演着中柬两国的歌舞。看着舞台上他们自信的模样,我忽然明白,华文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就像柬埔寨的胡椒,虽然移植自他乡,却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了独特的风味。
傍晚,我常和朋友到海边看落日。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渔船在波光中摇曳。我想起那些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先辈,想起坚守在华教岗位的同仁,想起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华文教育就像是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悄然生根发芽。
或许,这就是我来到柬埔寨的意义——不仅是一个教书匠,更是一个文化摆渡人。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见证着两种文化的交融,见证着华文教育开出新的花朵。每当听到学生们用流利的中文讲述自己的梦想时,我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海风依旧,涛声依旧。而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我的华教故事。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