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南海和平稳定需要排除干扰

来源:南海之声

近年来,南海问题一直是东盟峰会的关注重点。9月6日,东盟秘书处发表第43届东盟峰会主席声明,其中也谈及南海问题。

2023年9月5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第43届东盟峰会举行,印尼总统佐科(中)发表讲话。

尽管中国与有关当事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但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南海和平稳定始终有着共同期待。当前搅动南海局势升温的因素比较清楚,美国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制造地区分裂和对抗,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安全机制以及盟友伙伴关系也使得南海问题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色彩日渐浓厚。

尽管东盟国家对在大国对抗中选边站队保持警惕,但美国不断加强同盟关系、炒作中国威胁,加剧了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分散了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注意力。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向南海派遣军舰军机最多的国家,是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最为频繁的国家。作为南海最大沿岸国,中国针对这种情况提出自身安全关切不仅合理而且必要。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东盟也有必要在地区安全议题上反思,其中既包括东盟自身的中心地位和战略自主性应以何种方式体现,也包括东盟认为域外国家在地区稳定方面应发挥什么样的建设性作用。

2023年6月1日至7日,菲律宾海警与美国海警、日本海上保安厅在菲律宾巴丹省附近海域举行三方联合海上演习。

美国一再强调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但实际上它所做的却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东盟国家的“工具价值”。在东南亚引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美英澳三边伙伴关系”,事实上削弱了东盟在地区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白宫真的是出于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尊重吗?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重塑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例如,在“印太海域态势感知倡议”框架下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正在谋划在南海开展无人数据收集,尽管该倡议名义上旨在增强东南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渔业治理的能力,但其实质是跟踪和监视中国的各种海上活动,构建针对中国海上活动的全方位情报侦查网络以对华开展“侦察威慑”。

这几年,美国所做的就是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加大对东盟的投入,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影响东盟国家,试图将部分东盟国家纳入遏制、限制中国的小圈子。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强化美菲同盟关系,借南海有关争议问题诱拉菲律宾为美国维系在西太平洋的霸权地位而火中取栗。受此影响,当前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投机心理较前几年也明显增强。

近段时间,菲律宾向南沙仁爱礁非法运输建筑物资及中方反制措施引发关注。仁爱礁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其产生根源和历史经纬一清二楚。

2023年7月13日,菲律宾马尼拉苏比克湾前美国海军基地机场,美菲举行海上航空支援活动(MASA) 23军事演习。

如果菲律宾试图依靠东盟或美国向中国施压,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更加难解。从避免危机升级的角度来看,菲律宾真正需要做的是与中方增进互信,共同营造积极的政治氛围,而不是持续不断地炒作海上事件。

具体而言,菲律宾应就管控争议回归到与中国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上来:一是在有关争议问题上保持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事态扩大化的行动;二是坚持通过双边磋商机制管控争议;三是坚持推动海上务实合作和共同开发;四是不使有关争议影响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对近期海上事态发展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各方都认识到通过“南海行为准则”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加快“准则”磋商的必要性。“准则”的目的不是将解决方案强加给争端方,而是为复杂的争端提供危机管理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准则”应建立在有关国家搁置争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识之上。“准则”若要具有法律约束力,从国际法角度看,该文件的适用应对各方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双重标准”。 如果“准则”不具有约束力,从国际现实来看,适当的政治安排应该是让所有参与国都感到自己的关切得到了满足或保障。

无论是作为法律文件还是政治文件,“准则”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群体意识表达,“准则”磋商都不能简单地成为个别国家谋取一己私利的平台,也不能成为任何域外力量介入南海事务的地缘政治工具。

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

今年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在多年交往中,中国与东盟秉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东亚理念,照顾彼此关切,通过真诚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和争端。

一旦冷战思维回归、集团对抗上演,地区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必然面临严峻挑战,以东盟为核心的地区合作框架也将受到严重侵蚀。对此,东盟国家和中国需要加强团结,共同抵御外部负面影响,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