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们这样过(侨界关注)
图为近日,在美国蒙特利公园市举办的春节庙会上,华人表演舞狮。卢威供图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无论身在何处,春节始终是最重要、最期盼的时刻,其中既承载着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也蕴藏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如今,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年味全球共享,海外华侨华人深感自豪。在即将到来的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华侨华人打算怎么庆祝?本报采访生活在世界多地的老中青三代华侨华人,听他们讲述对春节的期盼以及对春节文化的传承。
“‘中国年’送到了我们家门口”
对出国数十年的老一辈华侨华人来说,春节承载着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故乡的年味伴随游子的脚步,漂洋过海,时时慰藉思乡的心。
80岁的卢威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已30余年。每年春节,老家上海的“三宝”是卢威和太太必吃的美食。“一道是八宝饭,一道是红糖水,一道是汤年糕。特别是八宝饭,我和太太每年都坚持自己做,我们会提前去超市买来糯米和豆沙,回家后将糯米蒸软,掺上一点猪油,再和细腻的豆沙搅拌均匀,撒上一些干桂花,吃一口满嘴香甜。”卢威说。时光流转,熟悉的年味从未淡去,反而越来越浓。
今年春节前夕,距离洛杉矶市中心不远的蒙特利公园市举办了盛大的春节庙会,200多个摊位琳琅满目,摆满各式各样的中国年货。“现场,舞狮舞龙、歌舞表演精彩纷呈。还有不少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摊位,比如捏面人、写春联,吸引许多美国当地民众前来围观。”卢威说,庙会举办地离他家不远,他和太太也特意去体验了“过大年、赶大集”的热闹氛围。庙会上,煮汤圆、糖炒栗子等地道的美味小吃满足了卢威和太太的“中国胃”,不同肤色的游客穿梭其中,让卢威深切感受到春节的“国际范”。
“我记得30多年前刚到美国时,春节期间冷冷清清,我和太太只能去当地的中国城寻找年味。而如今,华侨华人数量一年比一年多,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在美国许多城市,庆祝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华侨华人社团纷纷组织各自的春晚,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重视,有的已连续举办20多年,节目质量上乘,用上海话说,蛮有腔调的。”卢威感叹,过去是四处找年味,如今是“中国年”送到家门口。“现在,我和太太走五六个街区,就能赶庙会,真是今非昔比!”
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比利时福建商会会长翁武旗一家也翘首期盼春节的到来。“我和太太提前两周就去中国超市采购年货。每年春节前夕,我们都会按照老家福建的传统,包扁肉、蒸年糕、打鱼丸,准备各类寓意美好的美食。”翁武旗说。
在海外生活32年,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翁武旗拥有一个大家庭。“这两年,我的儿女们大多都开始谈恋爱了,他们的另一半是比利时人,我很欢迎他们带另一半来家里过春节,感受中国年味。”翁武旗说。
今年除夕夜,翁武旗打算开一场家庭茶话会,和孩子们聊聊春节的历史与文化。“虽然春节年年过,但这个节日究竟如何起源,对我们中华儿女意味着什么?之前,我总是告诉孩子们,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很少深入地探讨春节背后的文化意义。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即将成家立业,我希望他们能更了解自己祖籍国的文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翁武旗说,促使他想开这场家庭茶话会的原因,正是春节申遗成功。“听到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我激动了好几天,看到我们中国的春节正在成为世界的春节,心中的自豪难以言表。”翁武旗记得,早年,到了春节,他开的中餐厅歇业,外国客人会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营业。这些年,情况大不一样,临近春节,外国客人会主动询问他是不是快过年了。“如今,春节在海外的知晓度越来越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节日,在海外传承发扬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
“让更多外国朋友一起感受中国年味”
在海外,不少中年一代华侨华人既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也是华社侨团里的中坚力量。每年春节往往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在和家人共享团圆时刻的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各类庆祝春节的活动,致力于春节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推广。
出国20多年,英国湖南同乡会会长方刚在家里始终保留着一个传统——全家一起做年夜饭。如今,方刚在伦敦开了两家湘菜馆,各种口味的中餐厅在当地比比皆是,但他仍然坚持在除夕那天和家人亲手烹饪属于他们自己的“年味”。
“在我们家的年夜饭上,鱼和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团团圆圆。此外,在我的老家湖南,进了腊月就会杀年猪、熏腊肉。到英国后,我们每年也会提前制作腊肉。”方刚说,每年除夕,一家人从中午就开始张罗,他和妻子准备菜肴,两个孩子挂福字、贴窗花。
除了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方刚还会按照老家的习俗,在辞旧迎新之际,和孩子们在自家院子里点燃烟花。“我告诉孩子们,中国有句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除夕夜的零点放烟花,是中国人辞别旧岁、迎接农历新年的仪式,寄托着祈福、驱灾的美好愿望。”方刚说。
今年春节,方刚和家人留在伦敦过年,一家人早早列下了满满当当的计划:吃年夜饭、放烟花、发红包、在网上看央视春晚、去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参加新春盛典……“如今,在伦敦,我们感受到的年味一点也不输于老家。我希望带孩子们体验与春节有关的各种活动,让他们记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相互祝福的美好时刻。”
过了腊八就是年。按照民间习俗,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在南半球,巴西华人华侨青年联合会会长周伟的“春节时间”从1月上旬便已开启。
1月12日,由巴西青田同乡总会主办的2025年华人华侨春节联欢晚会在圣保罗举行,配套的美食狂欢节同步亮相,吸引了3000多名观众。“这台春晚不仅汇聚了当地华侨华人演员表演的多个精彩节目,还邀请了来自中国的多位艺术家,可以说是近年来巴西侨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春晚之一。演出场馆外的美食狂欢节也十分火爆,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很多摊位开张没多久便销售一空。”作为青田老乡以及此次春晚的协办者,周伟说起不久前的这场新春活动,话语间充满自豪。
随着乙巳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周伟的行程表也越来越满。除了为侨团迎接新春的各类活动奔忙之外,周伟也张罗着和家人们的团聚。“我提前三四周就在当地中餐厅订了桌,除夕晚上和我小舅子一家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和我弟弟、表兄弟两家聚一聚。”
周伟感叹,与20多年前初到巴西打拼时相比,如今自己在当地扎下了根,家庭规模不断扩大,事业发展步入正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中巴关系蓬勃发展,拉美国家掀起“中国文化热”,华侨华人在巴西的整体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年,我们在海外过春节,越过越有滋味,大家对过节的形式也更加重视。”周伟说,今年他还有一个新计划——春节期间,邀请公司的巴西员工们吃一顿烤肉,“让更多外国朋友一起感受中国年味。”
“我们的节日正在成为世界的节日”
许多年轻一代华侨华人尽管在海外出生长大,但对春节毫不陌生。从小时候跟着父母过年,到长大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新过法”,年轻一代华侨华人在丰富多彩的春节体验中对中国文化产生日渐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今年春节,20岁的澳大利亚华裔女孩茉莉花将第一次在中国体验地地道道的年味。茉莉花是一名混血儿,她的妈妈是中国人,祖籍山东。“前些年,姥姥和我们一起在澳大利亚生活。每到春节,姥姥和妈妈就会包饺子,还会给我发红包。”茉莉花说。
2024年下半年,茉莉花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在这趟中国之旅即将结束之际,茉莉花接到一个令她惊喜的消息——作为北语国际学生团的一员,参与录制中央电视台一档与春节相关的特别节目。
“姥姥和妈妈每年都看春晚,所以我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茉莉花说,能在春节期间登上央视的舞台,是一次特别美妙的经历,她也因此有更多机会来沉浸式体验春节文化。
茉莉花说,参与完节目录制后,她打算在北京逛一逛,再回山东去看望姥姥。此外,她的一个澳大利亚朋友近期也将来中国旅行。“春节申遗成功之后,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对春节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个朋友特意赶在春节期间来中国旅行,想看看中国的春节究竟怎么过。”茉莉花说,她将带着朋友在北京各处感受年味。“我相信耳闻不如一见,在亲眼观察、亲身感受以及与中国人面对面交流后,我的澳大利亚朋友一定会对春节有更多了解与认识。”
在澳大利亚悉尼,13岁的华裔女孩欧阳德馨最近刚和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相片中,一家四口身着红色T恤,其乐融融。
“每年春节前夕,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和妹妹去拍一张全家福,今年这张是我们一起拍的第9张全家福。每次拍照前,妈妈都会精心为我和妹妹挑选服装,有时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汉服或旗袍,有时是印有当年生肖图案的红衣。”欧阳德馨说,拍一张全家福已成为她家过年的“保留节目”。
作为在澳大利亚出生长大的“华二代”,欧阳德馨和妹妹欧阳星宇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是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聊到过春节的习俗,这对小姐妹如数家珍。“在我爸爸的老家广东,海鲜冬瓜盅是年夜饭里必备的一道菜。每年除夕,爸爸都会准备一盆味道鲜美的海鲜冬瓜盅,我和妹妹就在冬瓜皮上刻当年生肖的图案。到了大年初一,我们一家还会去悉尼的关帝庙祈福。”欧阳德馨说,想到春节,脑海中全是热闹喜庆的画面。
对于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欧阳德馨和妹妹已有许多活动计划:1月31日,10岁的欧阳星宇将作为合唱团成员,参加悉尼当地侨界举办的春晚;2月初,欧阳德馨将参加在悉尼达令港举办的龙舟赛;元宵节前夕,姐妹俩还将和中文学校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悉尼歌剧院前为中国亲人录制祝福视频。
欧阳德馨和欧阳星宇逐渐长大,春节在她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悉尼,春节不仅是华侨华人极为重视的节日,也日渐成为各族裔民众熟悉并喜爱的庆典。“每到春节,走在悉尼的街头,总能看到各种和春节有关的装饰,这让我和妹妹感到特别自豪,因为我们的节日正在成为世界的节日。”欧阳德馨说。(本报记者 严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24日 第 06 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