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暹粒 感悟文明
新年伊始,在港华学校各位领导的支持与组织下,在岗中国教师们来到暹粒进行了一次研学之旅,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1月3日清晨,我们一行人早早地来到吴哥窟售票处买好门票。售票处距离景区有一段路,车窗外,道路两旁的房屋渐渐被高大的林木代替,不禁让人想起在吴哥窟被发现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无数游客踏上了这条蜿蜒的探寻之旅,沿着历史的足迹,追寻着失落文明的遗迹。
我们最先到达的地方是小吴哥,它位于吴哥古迹群的中心地带,在一片长方形的绿洲之上,四周被一条明亮如镜的护城河环绕。我们穿过最外面的寺庙围墙,宏伟雄壮的建筑群便耸立眼前。这里的宫殿、寺庙、花园、城堡都保存得更加完善。走进小吴哥,阳光肆无忌惮地洒落在古迹各处,语言各异的人们带着同样的好奇穿梭其中,石墙上古老的浮雕低吟往事,长长的回廊连接起所有的建筑,从一侧尽头望向另一侧,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回响。我们跟着导游,走过地狱层,这里刻有很多印度教传说的壁画。第二层是人间层,有田字型的圣池,传说佛陀和国王朝拜沐浴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连接地狱与天堂的桥梁。人间的繁华与苦难,都在这一层得以体现。第三层是天堂层,是顶尖宝塔的所在之处,也是小吴哥的最高处,通往第三层需要爬过非常陡峭的天堂梯,其倾斜度达到了75°,寓意着到达天堂要历尽艰辛。天堂层是信仰者的最终归宿,也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不仅在这处,吴哥窟整体布局就像一个曼陀罗图案,中央耸立着五座如莲花般的佛塔,四周环绕着层层回廊和护城河,这种布局也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这座令人震撼的古代遗迹,不仅展示了高棉人民虔诚的信仰,也展现出了古代高棉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离开小吴哥的途中,我们无意间在第一层西回廊南侧发现了描绘着《俱卢之战》的壁画,一时间学过的关于《摩诃婆罗多》的各种知识涌入脑海,让我不自觉地去搜寻脑海中有关这个故事的信息,就像是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宝藏,那种亲眼见到曾经只在文字间游走的概念时,心中既惊喜又亲切,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具体的对应,这种复杂的感情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激发着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暹粒之旅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无疑是大吴哥城。大吴哥城是吴哥王朝的都城,城内的建筑功能多样,包括宫殿、寺庙、祭坛,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吴哥遗址正前方的草坪上,散落着十二座古建筑,虽然人们还没有发掘出它们曾经的用途,但不论是用于墓葬还是祭祀,它们历经风雨依然矗立在原地,与草地中央那棵巨大宏伟的榕树一起,静静观望记载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大吴哥城里的建筑不似小吴哥那么密集,建筑散落在树林各处。穿过外围的建筑墙后,视野一片开阔,路边树立的一个告示牌吸引了我注意。告示牌最中间用中文写着“王宫遗址保护修复功能”,这行字上面写着“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三期)”,最下面还有多个机构联合署名,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等。我一时间内心感慨万千,中国政府作为柬埔寨的重要友好邻邦,积极响应并参与了吴哥窟遗址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国自1998年成立“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开始,已经顺利完成了为期十年的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作和为期八年的茶胶寺保护修复工作,直到2019年接手吴哥遗产核心区域的王宫遗址修复工作,中柬合作推动吴哥古迹和传承工作已经走过二十多年了,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柬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而且通过共同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两国人民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来柬埔寨的目的与意义,作为一名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我带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而来,同样肩负着促进中柬文化友谊交流的责任。今年是国际中文志愿者项目走过的第20个年头,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更多的中文志愿者参与到柬埔寨的中文教学中,帮助柬埔寨人掌握中文语言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也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了解和认识中国,增进了中柬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我们与古迹保护队虽然所做之事不同,但我们怀有共同的美好期望,我们都为中柬友谊的深入发展而努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