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兴仿词在柬埔寨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探究
禄山华侨学校 孙辉、柳清青
随着柬埔寨“中文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在柬埔寨的教育领域愈发重要。汉语新兴仿词作为汉语语言发展的新形态,凭借其生动性和时代性,逐渐成为柬埔寨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如何巧妙运用这些新兴仿词,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柬埔寨学生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理解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新兴仿词丰富教学内容,贴近柬埔寨学生生活
(一)结合本地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柬埔寨的中文课堂中,引入贴近本地生活的新兴仿词,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汉语学习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手机”一词时,拓展网络仿词“低头族”(指沉迷手机的人)。柬埔寨近年来科技发展迅速,智能手机普及程度较高,学生对街头巷尾人们沉迷手机的现象并不陌生。学生表示:“在金边街头,很多人边走边看手机,确实是‘低头族’!”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过度使用手机的利弊,并鼓励学生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我是‘低头族’,但老师提醒我要少玩手机”。这种将汉语学习与学生熟悉的本地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此外,柬埔寨学生普遍对社交媒体兴趣浓厚。教师可引入“网红”“直播带货”等仿词,并结合柬埔寨本土案例进行教学。例如,本地网红在TikTok上积极推广吴哥窟旅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教师引导学生用中文描述这一现象,一名学生分享:“我姐姐是‘直播带货人’,她在Facebook卖柬埔寨传统服装!”通过此类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相关词汇,还切实感受到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二)联系实际经历,加深词汇理解
教师可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加深对新兴仿词的理解。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卷土重来’的意思吗?”,随后,教师以贡布省海岸边的特色海鲜养殖场为例,这里的养殖场曾经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然而,养殖户们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善养殖环境、提升产品品质。随着产量增加、品质提升,养殖场的效益越来越好,如同“卷土重来”般在逆境中崛起。因为与水有关,变为“卷‘水’重来”就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学会了运用汉语描述类似的经济发展现象。
再如,“吃土”是表示囊中羞涩,生活拮据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在金边,有些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或者时尚服装后,生活费用变得紧张。教师可以说:“在金边,有些年轻人买了最新的手机后,接下来的日子就只能吃简单的饭菜,甚至没钱出去玩,没钱吃饭只能‘吃土’了!”这样说会更幽默。学生通过将自身生活体验与仿词相结合,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词汇,同时也感受到汉语能够精准地描绘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二、新兴仿词助力语言表达,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突破表达局限,灵活运用汉语
柬埔寨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因柬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面临表达单一的问题。新兴仿词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帮助他们更灵活地运用汉语。例如,教师引入“打工人”“干饭人”等词汇,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造句。学生写道:“我爸爸是‘打渔人’,每天去白马附近海里出海打渔。”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中柬职业文化差异,中国的“打工人”强调职场中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态度,而柬埔寨的“打渔人”则体现了当地常见的以出海捕鱼为生的职业特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词汇,还深入了解了中柬两国不同的职业文化内涵,拓宽了语言表达的维度。
(二)设计趣味活动,理解构词规律
针对柬埔寨学生喜爱幽默的特点,教师可利用仿词的趣味性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构词规律。例如:教师可问学生:“你们听过‘新闻’吗?新闻就是近期刚刚发生并被人们所关注的事件。但是,如果你告诉大家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旧闻’。”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仿词是基于原有词汇,通过改变部分字词来创造新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创造更多类似的新词,如“追星人”衍生出“追书人”(热衷于追看小说的人)等。让学生用这些有趣的新词描述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如“我是‘追书人’,我喜欢天天看每日更新的小说”。此类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还加深了学生对汉语构词规律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和运用能力。
三、新兴仿词串联中柬文化,深化文化认同
(一)对比文化差异,理解词汇内涵
许多汉语新兴仿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教师可通过对比中柬文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内涵。例如,“文盲”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指不识字或没有文化的人。教师可引导学生创造类似的仿词,如“科”盲、“法”盲、“乐”盲、“网”盲等,分别指对科学知识、法律知识、音乐知识、网络知识一窍不通之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词汇,还能从侧面了解到不同领域知识的重要性。
再如,将成语“不耻下问”进行仿词,创造出“不耻‘上’问”,以一种玩笑意味引导柬埔寨学生,遇到不会的知识要多向老师请教。这种仿词既保留了原成语的结构特点,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结合传统节日,增强文化共鸣
结合柬埔寨传统节日教学新兴仿词,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中柬文化的共鸣。例如,在柬埔寨盛大的“送水节”期间,教师引入“送水节欢乐参与者”这一仿词,并与中国的“春运归乡者”(春节期间返乡的人)进行对比后发现:“柬埔寨人在送水节时热衷于参与泼水等欢乐活动,表达对水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国人在春节时更倾向于踏上归乡之旅,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新的词汇,更深刻体会到了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多样性。
在柬埔寨中文教育中,汉语新兴仿词的教学需注重本土化、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应挖掘贴近柬埔寨学生生活的案例,鼓励他们将汉语学习与本土文化结合,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相信通过不断探索,汉语新兴仿词将成为连接中柬文化的桥梁,助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