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动注脚”(侨界关注)
4月23日,在第137届广交会上,境外采购商在瓷器展区洽谈。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展区内,参展商正在演示机器人,吸引众多采购商前来参观。黄泰茗摄(人民图片)
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东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对于很多海外华侨华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有人的事业在这里起步,有人连续多年参会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巅峰,有人则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中国的发展。接受采访的侨胞纷纷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广交会。
“没有广交会,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历经风雨、从未间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交流和友好往来。对于多年前出国打拼、从事国际贸易的侨胞而言,广交会与他们的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有人在广交会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在广交会找到了新商机,有人事业腾飞的每一步都与广交会息息相关……
伍新雄还记得2005年自己首次参加广交会的情景:“当时,我带着3款柴油机,在不足9平方米的展位里接待了来自12个国家的采购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伊朗客商在验货时不仅关注价格,更仔细核对环保认证文件。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性。”
伍新雄是广东江门台山人。江门是著名侨乡,民间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说法。他说:“我们很习惯在不同国家之间飞来飞去,也很善于在各种活动中寻找商机。比如,2019年,我们通过广交会结识了埃塞俄比亚的一家农业设备进口商,并针对当地需求改良了履带式收割机。”
王家明对广交会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聊起广交会,他就翻出了各式各样的进馆证。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他说:“我总共参加过30多届广交会。从1981年到1991年,每年春秋两届广交会,我全部到场。当时,我是黑龙江省外贸局驻广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主要职责就是为黑龙江外贸系统的企业参加广交会服务。一到广交会,广州的机票、火车票和宾馆都难定得很。”
1991年,王家明奔赴巴拿马。1993年,再次参加广交会,他的身份变成了“采购商”,他选择的赛道是圣诞产品,瞄准的是整个拉美市场。
“圣诞产品在拉美特别受欢迎。圣诞期间,当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房子、院子装饰得亮亮的。圣诞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是制造大国。我对这个产品比较了解,我采购产品的主要场所就是广交会。”从1993年到2002年,王家明每年都会回国参加春季广交会,“这个生意的周期很固定,基本是4月参加广交会,7月到货,10月批发季就结束了。”
“我的创业和广交会分不开。我每年参加广交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新品种。我的目标是做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把我的企业做成拉美的圣诞产品龙头企业。”王家明说,“可以说,没有广交会,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广交会的变化折射着中国的发展”
从1957年第一届至今,广交会的发展有目共睹。展馆四易其址,展览面积从最初的9600平方米,发展到如今的155万平方米。更重要的是,从早期以农副产品为主,到如今高技术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从传统“线下展销”的单一模式,到如今“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会展新生态;从早期“来样加工”的跟随模仿,到如今“原创设计”的引领潮流……广交会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20世纪80年代,广交会的热闹让王家明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广交会的展位年年扩,年年不够用。参加广交会的业务员走在大街上,你都能感觉到他们的自豪,因为只有核心、骨干业务员才可能参加广交会。我还记得,很多业务员拿着展板,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让自己的展板摆在展位上。那时候,黑龙江出口的产品包括竹筷子、牙签、地砖等。外商喜欢的东西,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手电筒和桅灯。”
如今的广交会已经大不相同。本届广交会分三期举办,分别以“先进制造”“品质家居”“美好生活”为主题,共设55个展区、172个产品专区,线上平台继续常态化运营。从一期具体展品看,商用及工业制品领域的很多低碳新品竞相亮相。VR设备、零嵌冰箱、双驱分舱洗衣机等新消费产品备受关注,首次增设的服务机器人专区也上演“圈粉”大戏,中国“智造”硬核实力吸引大批采购商参观洽谈。
“今年是我第15次参加广交会。在电子消费品展区,我亲眼见证了南美客商与深圳无人机企业签订千万美元订单;在新能源展台,我注意到巴西采购团与宁德时代探讨储能系统合作;我还看到中国自主研发的量子通信设备吸引欧盟科研机构驻足洽谈、非洲客商就光伏板技术参数与中国工程师深入探讨、东南亚采购方对工业机器人提出定制化需求……”伍新雄说,“令我惊喜的是,不仅展品的科技含量在提升,服务体系也在改善。今年,我们与秘鲁客户完成了3轮线上磋商,在广交会现场直接进入签约环节。广交会的变化折射着中国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的实际”
4月17日,广交会进入第三天,琶洲展馆内人潮热度不减。其中,有一批来自美国、捷克、新西兰、巴拿马等10多个国家的侨领代表。作为“侨助广州高质量发展行动——粤贸全球·琶洲数字经济专场”活动内容之一,这些侨领代表走进广交会展馆,为海内外企业对接寻觅商机。
新西兰粤商会会长汪家正表示,商会作为广交会新西兰官方合作伙伴,一直积极组织新西兰客商参与广交会,尤其关注人工智能科技产品的发展。商会在新西兰创办了新西兰—中国商品博览会、建立了广东首个县域海外仓,致力打造数智化商贸平台,助力“中国智造”对接大洋洲市场。下一步,期待和广州的企业有更多合作,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抱团出海,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侨胞在广交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广交会在他们眼中的意义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老挝深耕多年的邓良慧曾陪同海外客户参加广交会:“我们参加广交会,一方面是进行调研,了解新产品,更好地帮客户进行比对和匹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广交会了解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已经可以投入市场的发展;此外,广交会规模大,境内外参会企业众多,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参会的企业对哪些产品更关注,哪些产品的交易量大等信息。”
广交会无疑是一扇“窗口”,让更多人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
在匈牙利打拼多年的朱云平曾陪同匈牙利的政府官员、合作伙伴参加过广交会,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参加过广交会的匈牙利人,对广交会乃至中国都会留下很正面的印象。”
“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是新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扇窗,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的光辉历程。广交会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为加强中外经贸合作交流、促进全球贸易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王家明说。
伍新雄说:“经济全球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的实际,是东南亚客商拿着中国制造的检测仪器在展馆穿梭,也是欧洲设计师与中国工厂研发联名产品。在广交会,在人们的一次次对话与签约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合作的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人类共同发展的浩荡江河……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动注脚。”(本报记者 张 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30日 第 06 版)